編者按: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文化部在全國文化系統提出實施“人才興文”戰略,以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機制。黨的十七大從我國新時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致力于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把文化建設擺上空前重要的位置,對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行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才能賦予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新的生機和活力。本文以寬廣的視角、務實的態度,詳細闡述了“人才興文”戰略下的推進步驟與創新機制,值得一讀。 在我國,人才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尚賢使能的歷史傳統。何為“人才”?簡而言之,是指有才能的人。《辭海》對“人才”這一詞條的解釋是:有才識學問的人,德才兼備的人。《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才”一詞釋義為“有某種特長的人”。1982 年,曾有過“學歷在中專以上,職稱在初級以上的就是人才”的提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觀念逐步體現出全面性、開放性、多元性的特點。2003年12月,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新的人才標準: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換言之,把實踐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一是有知識、有技能,二是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三是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這種定性打破了長期以來對人才管理、開發的限制,同時對人才賦予了新的內涵。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人才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提出了指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為人才成長和施展才華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逐步成為我國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將這一方針發展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新世紀人才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01年,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專門列出“實施人才戰略,壯大人才隊伍”一章,首次將人才規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12月,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人才工作的視野進一步擴大,進入了統籌發展、平等參與的新階段。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人才強國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對于積極應對國際人才競爭、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行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和顯著標志。古人說,“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人才者,政事之本也”;“興才育才,為政之先務”,講的就是這方面的深刻道理。文化建設同樣“唯在得人”,人才工作在文化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部積極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全面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別是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之后,文化部黨組提出實施“人才興文”戰略, 把人才戰略作為繁榮文化事業的根本戰略,科學揭示了文化人才工作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文化人才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標志著文化人才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增強做好文化人才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從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從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發,把文化建設擺上空前重要的位置,也對文化人才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并且能夠產生大批杰出人才的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尤其關心文化領域的人才培養,為人才成長提供了政治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相對豐厚的物質財富,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為人才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民主發展、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社會條件。這些都為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推動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人才興文正當其時,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是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 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是全面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支撐 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就是要加快文化系統的黨政人才、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和文化經營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為全面建設和諧文化、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和諧文化是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等為表現方式的文化。和諧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它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和諧社會的反映和升華,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智力支撐和精神武裝。對個體而言,和諧文化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全社會而言,和諧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功能,內含著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著力樹立共同理想、激發社會活力、營造和諧輿論、倡導和諧精神,打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由此可見,和諧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客體也是人。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和諧文化理論的研究者、闡釋者,一批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帶頭人,一批積極投身和諧文化建設的踐行者,是全面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標志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思想大家和文化大師往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志。通觀我國和世界的文明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出自己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優秀作品往往成為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標志,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成為人民奮進的號角。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不僅體現在創作更多優秀文化作品上,而且體現在培養和造就大批的優秀文化人才上。 恩格斯在評價文藝復興時說過:“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當今時代,我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偉大而深刻的變革,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為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文藝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良好環境和豐厚土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呼喚著產生思想大家和文化大師,以各種藝術形式謳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和鼓舞人心;呼喚著產生眼界開闊、思路開闊、心胸開闊、能力卓越的文化黨政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描繪美好藍圖;呼喚著產生大批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各門類在內的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呼喚著產生知國際懂市場、有開拓能力的文化經營人才,為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為我國文化企業走向世界邁出堅實步伐。這是“人才興文”戰略的重要目標,也是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 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是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時代訴求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知識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供給也日益多樣,對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與日俱增。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我們做好文化工作的落腳點,是文化工作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表現,也是實施“人才興文”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只有培養大批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文化工作者,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才能拓展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空間,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只有產生大批自覺把握時代特征和群眾審美需求的文藝大家、名家,才能創作出更多深刻表現時代精神、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才能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是應對國際文化競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需要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在全球化時代的信息社會,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越來越成為各國相互關系的重要內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和國際沖突的一個方面。文化競爭直接關系到公民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關系到公民價值觀的養成,關系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當今世界各國大都十分重視文化競爭,極力加強自身文化建設,輸出本國文化產品,占領國外文化市場。文化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的競爭。文化人才是加快文化發展的生力軍,是推動文化創新的核心力量,是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應對國際文化競爭,關鍵是培養和造就大批文化人才,弘揚傳統文化,搶占高新技術文化產業制高點,為增強參與文化競爭和抵御外來不利文化影響、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現文化人才隊伍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方針。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人才工作,貫穿文化人才工作的全過程。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