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高考查分系統陸續開放,一些地方高考分數線新鮮出爐,同時亮相的,自然還有意料之中見怪不怪的爆炒消費高考狀元的奇觀,讓世人嘆為觀止無可奈何。
6月21日19時起,廣西高考考生可以查詢成績,與此同時有關部門發布錄取控制分數線。幾小時后關于前十名、文理狀元等關于高考成績的信息在微博、高考類網站等“滿天飛”。
我不想徒費口舌重復絮叨,禁炒高考狀元背后的利益沖動鏈條及其危害性和負能量;我只想提醒,要不要炒作高考狀元早已走出是非爭論而形成主流共識定論,且早已出臺官方禁令對爭論關門落閂。也就是說,要不要禁不是問題,禁而不止甚至愈禁愈烈才是問題。
我注意到,早在2004年,教育部(微博)就針對媒體網站對炒作高考狀元說過“不”。2005年,教育部又發布高考宣傳“八不準”通知,明確規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對高考成績排隊,不圍繞任何高分考生個人進行宣傳。2011年6月,教育部更是再次重申,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不要對高考考生成績進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狀元。
設若說,教育部基于其教育行政頂層部門位層,出臺禁令難免失之宏觀原則寬泛溫柔,缺乏可操作性,各地相繼出臺的細則層面禁令則堪稱明確具體嚴厲有加。以廣西為例,2010年該區就曾提出:“宣傳炒作高考狀元的中學校長將被撤職”。還規定了高考成績發布“十不準”,其中包括:不準在校園內外公共場所以張貼海報、懸掛橫幅等形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及高考成績排名,不準在校園網站及其他公眾網站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及高考成績排名,不準在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上宣傳或變相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及高考成績排名等。
憑心而論,教育行政部門的禁令不可謂指向不明下手不狠。仍以廣西說事,假如既往對“不許對學校、學生進行排名;禁止宣傳高考狀元;考生成績、錄取結果等”,“宣傳炒作高考狀元的中學校長將被撤職”這些個規定,真正做到言出必行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我請問:會有分數線發布幾小時后,前十名及文理狀元等信息就神速在微博高考類網站等“滿天飛”的奇觀上演嗎?
就技術層面而言,有觀點認為,廣西之所以會出現止述怪象,或許是因為三年前出臺的“十不準”未能細化至“微博發布”。我不禁請問,難道“微博發布”與“在校園網站及其他公眾網站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及高考成績排名”對不上號嗎?顯然,禁炒高考狀元壓根兒不是禁令本身問題,而是執行禁令環節問題。一個不爭事實是,縱觀各地禁炒高考狀元禁令之所以成為一紙空文,庶幾不是“禁不住”而是“不想禁”。換言之,一些地方禁炒高考狀元老是玩紙上談兵,老是有令無行玩“狼來了”,“狼”真的來了,吃掉的當然只會是部門公信力,而不是炒作高考狀元背后攸關牽扯學校、家長、商家、媒體四方利益的愈做愈大的消費狀元食物鏈。
我敢斷言,如果政治上不走出應試教育學分GDP崇拜的理念誤區,經濟上不鏟除消費高考狀元的背后的巨大利益鏈條,恐怕地方教育官員就不會有禁炒高考狀元鐵的意志、石的決心和鼎的誠意;沒有禁炒高考狀元鐵的意志、石的決心和鼎的誠意,再出100個禁令也項個屁用!不信,走著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