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基層崗位正因為入門門檻低,也同時就意味著可替代性強,因為可替代性強,所以不用給高工資,也不用太多培養,反正熟練性重復性的工作多。
應該說這個觀點還是挺反動的,社會、Boss群體、我這樣的老油條以及父母都喜歡教導年輕人,要從基層做起、從基礎工作做起、要耐得寂寞、要不浮躁……當然了,我們必須這么說,一來,基礎崗位基礎工作總得有人做,這人呢,還不能成本高了(也就是說薪水必須不高);二來,做基礎崗位的小同志也需要安撫么,人人都想上來就干大事兒,哪兒么多大事兒分啊。
所以其實我的主張是,在作為學生的時候打好自己的能力素質基礎,比如學習能力、比如抗壓性、比如具備一定程度的通識、比如人際交往的禮貌和分寸感,盡可能學到一些專業知識。但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給自己一個高的起點——盡!量!要!避!開!那些沒有良好培養機制的企業中類似前臺、行政文員、電話銷售保險銷售等低底薪高提成難度大的銷售崗位、初級網管等看似專業性要求不高,入門門檻也不高的工作。就算有無數人告訴你他們因為做了這些而成功也不要相信,他們也許做過這些,但絕壁不是因為做了這些才成功的。
這些崗位正因為入門門檻低,也同時就意味著可替代性強,因為可替代性強,所以不用給高工資,也不用太多培養,反正熟練性重復性的工作多。當3年熟練期到頭之后,會很尷尬地發現,要往上走,沒有強大的競爭力,可日常的工作也并不培養競爭力。于是尷尬,于是不知如何是好,所謂“學不到東西”者也。
白手起家或者從基層成長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在最基層,爭取一點資源都不易,又受限制于視角,提升自己就顯得格外難;而一個人如果在職業上體會不到“成就感”,那么就更加難以持續地投入工作和學習,于是更加不能成長。沒有過人毅力,或者格外好運所謂“憑借好風力送我上青云”基本用不了幾年也就泯然眾人了,然后也許在抱怨中度過乏味的余下的職場生命。
但要說明的是,我不反對年輕人從生產、研發、財務、人力資源、采購等等乃至行政和銷售部門等等做起,我原則上也并不鄙視我上面所羅列的崗位,只想說明,如果從這些崗位開始,也要明白可能會遇到這種困境。我認為在從業的初期,能夠被一步步磨練,熟悉一家企業的運作,一點點培養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國企,國企有耐心也有環境給一個年輕人一步步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但這種方式又被年輕人鄙視了。很多時候我知道某個崗位熬5-10年,會有爆炸式的成長,然而年輕人會說“我現在就需要錢,以后的事兒,你說的準么?”
德魯克在《旁觀者》這本書里滄然寫到一段話,大意是在他那個時候年輕人就能擔當大任,可并不是因為他們能干,而是更成熟的人已經在一戰中戰死。但反過來看這個問題,畢竟也說明,即使年輕人必須倉促上陣去建設一個新世界,他們也能做到,甚至干的還不壞。而反觀當今,年輕人的狀態很擰巴:這個世界會不斷告訴他們,你們還嫩著呢,老老實實夾著尾巴混資歷吧;然而另一方面卻又刺激他們別人都青年才俊了而你還沒錢你還沒房你沒老婆!——這導致我雖然覺得年輕人的浮躁是很要命,但不是不能理解。我們的社會不大承認年輕人已經足夠成熟的可以承擔責任,有時候表現為蔑視,有時候表現為溺愛;但又期望他們睿智而精明。我覺得大多數年輕人沒有精分已經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兒了。
最近我見過的蔑視類似這種——創業優米網的王利芬女士甚至在微博上說“馬云曾說過把80%的MBA開除了。‘要么送回去繼續學習,要么到別的公司去,我告訴他們應先學會做人,什么時候你忘了書本上的東西再回來吧。’如果你認為你是MBA就可以管理人,就可以說三道四,那就錯了,所有的MBA進入我們公司以后先從銷售做起,六個月之后還能活下來,我們團隊就歡迎你。銷售最煉人!”。而我的另一家友商則做出了這個概括“當前發現,80,90后居然一大部分的人選擇國企作為他們畢業后的第一選擇。但事實是他們在國企中的跳槽次數反而最多。原因?討厭權威性壓迫管理,拒絕并反感官僚作風的企業管理文化?”——這難道不是人性和家長的期望房價的壓迫之間必然的矛盾么。當然人家這么說都也是從人家的目的、閱歷、思想出發的。只是聽的人可得長一心眼,是金子就得賣個金子的價兒,你要開個銅的價兒,人家買了也當銅用,還嫌太軟。
其實說到底,升官發財這事兒誰都希望,苦讀那么多年,無非希望有個識貨人,給個好價錢。把自己賣貴點兒,放個好點的位置開始,從宏觀上來說,是在有生之年創造更大的價值,放自家說,那是早早實現自我目標——這得有底氣。底氣來自哪里?一來自自己對自己的認真投入,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反省的時候反省,見賢思齊;一方面要相信“我真的就是那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