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畢業生就業群體如何找到就業出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從畢業生求職者的角度考慮,所有人都希望他們能進入一個有無限潛力的行業,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然而,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求職者與崗位需求的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學位文憑與工作能力不對稱、求職需求與崗位供給不對稱,往往造成求職者需求和企業招聘的錯位。業內人士認為,如果畢業生能夠把握好每一個機遇,就業并不是一件難事兒。
公務員向來是大學生最看好的鐵飯碗
如果你問大學生最想從事的職業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公務員”。對于剛出社會的學子們來說,能夠進入“政府機構”或者“國企”工作,就等于擁有了一個“鐵飯碗”。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擠破頭”地想要得到這個“鐵飯碗”,但是此類崗位的數量非常有限,而且競爭也異常激烈。根據統計數據,5月的網上發布職位數為269萬個,其中“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這三類的網上發布職位數總和僅占到總數的5%。
相反,招聘職位數眾多的銷售崗位,卻不討大學生的“歡心”。一來銷售崗位從業人員諸多、內外部競爭環境較嚴酷,二則銷售工作非常辛苦,三則績效考核嚴格,最要命的是其底薪較低,導致不少大學生對其“嗤之以鼻”。
事實上,大學生想投身的崗位招聘數量稀少,大學生不想從事的崗位招聘數量多但卻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要求,這就造成了企業怨聲載道招不到人才,學生叫苦連天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應屆生有實習經驗更受青睞
業內發布的《2013應屆生調研報告》顯示,應屆生人均招聘成本近幾年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預計2013年應屆生的人均招聘成本將達到2661元/人,同比2012年增長3.6%。
考慮到招聘應屆生成本較高的因素,企業在招聘時會更青睞那些有實際經驗或者專業技能較強的應屆畢業生,因為他們能更快、更好地去適應工作。尤其是一些對專業背景要求較高的職位,企業在招聘時會進行更為嚴格的專業限定,以保證應屆生的專業知識符合企業的崗位要求。
求職宜放低身段,拒絕眼高手低
大學生在求職時首先要了解清楚的不是應聘企業的情況,而是自身的能力。同時,大學生們更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職業需求和目標是什么。大學生們往往會因為對職場不了解而誤入“歧途”,走上一條競爭者眾多的獨木橋,被擠掉的可能性自然會增大。有人屢受挫折后,對自我產生了懷疑,不再自信;有人好不容易拿到大家艷羨的offer,進入公司后才發現一切和自己想像的并非是一回事。
專家提醒大學生們:放低身段,確立自己的目標和需求,掂量好自己的能力素養,判斷自己未來的基本發展趨勢,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而不是用來向別人炫耀的工作,才會讓人踏實。要勇敢嘗試,充分相信自己從實踐中得到的經驗,不放過任何一個面試機會,面對“被剩下”大聲SAY“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