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莊村80%的年輕勞動力都在外打工,村里留下了60多名留守兒童。“放假了,孩子們不能沒人管,最好的辦法就是辦所學校將他們照看起來。”馮莊村“第一書記”王琳琳說。經過多方籌集,她用2萬元錢購置了幾臺電腦和其他一些教學設備,又借用了附近小學的教室,一所留守兒童義讀學校就這樣初步辦起來了。
可新的問題接踵而來。“硬件都好辦,最愁的就是師資。”王琳琳告訴記者,為找到合適的教師,她多次聯系滕州團市委和滕州市義工協會,最終有許多志愿者以義工、支教的方式來自給孩子們免費上課。
記者見到王碩時,她正在留守兒童義讀學校的一間教室內,和20多個孩子一起,由幾位大學生老師帶領著,復習剛剛學會的歌曲。在王碩身后的教室墻壁上,貼著一張紅紙打印的課程表,上面寫著“弟子規”“神奇科學”“趣味歷史”“法律知識”“創新手工”等五花八門的課程。王碩告訴記者,課程表是前幾天剛剛結束支教的山東理工大學的哥哥姐姐們留下的。
“放暑假還來上課,不覺得累嗎?”聽到記者的提問,正在上課的孩子們都堅定地搖了搖頭。“以前放了學,我就只能在家看電視,要不就一個人玩,特別無聊。”另一名留守兒童王悅說,自從開辦了義讀學校,不管周末還是假期,只要安排了課程,她都第一個來上課,不僅能夠和小伙伴們在一起,還能學到許多平時根本學不到的知識。
王琳琳認為,假期讓留守兒童到義讀學校學習是一件“利家利民利國”的好事,不僅能讓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家長可放心工作,也可減少未來的一些社會問題。不過,她擔心,近年來我國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僅靠像她一樣的社會愛心人士這樣“零敲碎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根據全國婦聯今年5月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6萬人,占兒童總數的比例為21.9%。與2005年全國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5年間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其實,辦一所留守兒童義讀學校花費并不多,硬件設施可以借用附近中小學教室和教學器材,師資則可以是假期返鄉回家的大學生、義工和志愿者等。”王琳琳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都能夠積極行動進來,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地區辦起類似義讀學校這樣的假期托管機構,共同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