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花甲的代課教師,疑因教齡不被認定而自殺
7月17日,從22歲就開始代課生涯的云南昭通鹽津縣落雁鄉代課教師程興貴的遺體在村子附近的小河內被發現。此前,已58歲的他一直為自己的代課教齡申報而四處奔走。
今年3月28日,云南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和原民辦教師遺留問題。根據指導意見,這一工作有個人申報、身份認定和教齡審核、鄉校村3級公示和待遇兌現等多個步驟。
據鹽津縣教育局介紹,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規定,教齡的認定需有物證,如工資花名冊、合影、原始備課本、獎狀等,或者人證予以證明。
根據統籌安排,8月31日前,當地要完成所有申報人員的身份和教齡審核認定工作,并進行公示。實際工作中,由于部分代課、民辦教師證明材料或人證暫時無法完全提供,認定工作實行分批次核實、確認。
自殺事件發生后,昭通市教育局和鹽津縣委、縣政府組成了調查工作組。調查組認為,在教齡認定過程中,未發現當地工作人員有違規違紀行為。
調查組介紹,由于在審核程興貴教齡時只找到了17.5年的工資表冊,其本人也沒有繼續向落雁中心校提供有效物證或人證,與其口述的25.5年教齡無法對應。按照程序,包括程興貴在內的9名缺少物證、人證的申報對象被列為第二批核實認定名單。
“雖然還不能肯定程興貴自殺或只是因為教齡問題,但他想得到認定,這是肯定的,一次性補償對于生活拮據的他來說是個大數目!闭淹ㄊ薪逃忠晃还ぷ魅藛T說,“幾十年過去了,當時一些檔案管理不規范,所以增加了一個自己申報的環節。自殺事件雖是個案,但警示我們執行政策時要更加到位、更注重細節!
現狀
代課教師月平均工資只有500元,僅及公辦教師的1/5
代課教師,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群體,一般無法享受與正式在編教師相同的工資待遇、社會保險、職稱評定和相關福利。如今,少數代課教師“代轉正”,大部分代課教師被辭退,而在教師緊缺的邊遠貧困山區,代課教師還在堅守與等待。云南不少農村學校都是一個代課老師守著一群孩子。
數據顯示,目前云南省約辭退代課教師15萬人。沒有社保、醫保,低廉的薪水令他們家徒四壁,很多代課教師是用他們的青春年華支撐著農村教育。
“應該充分肯定,幾十年來,廣大民師、代課教師扎根山區、邊遠地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痹啻蜗蛏霞壗逃块T反映基層民師和代課教師困難情況的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局長平錦說。
近些年來,清退代課教師的工作一直在進行。教師法頒布后,不符合教師條件的代課教師就更多了。近10年來,也存在因校點撤并需要辭退的民師和代課教師。此外,部分代課教師因為待遇較低,外出打工自動離職或轉為村社干部。正常辭退的民師和代課教師作為臨時工予以辭退,少數地方曾給予微薄的辭退補償。
據調查,農村代課教師待遇嚴重偏低。由于地方政府財力不足,代課教師月平均工資只有500元,與公辦教師待遇相差懸殊,僅及公辦教師月平均工資的1/5。
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郭振有認為,對于考核合格、可以轉正的代課教師,首先應做到同工同酬!捌赣煤蟮脑倥嘤栆彩株P鍵,只有跟上正規教師隊伍,他們才能從身份上、心理上真正‘轉正’。”
走向
代課教師退出教育舞臺是大勢所趨,但不宜“一刀切”
2011年教育部(微博)等4部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重視代課教師在歷史上的貢獻,對解決代課教師待遇問題提出明確的要求。此后,云南省相關部門進行了調研,到各州市縣走訪、慰問,廣泛聽取專家和代課教師代表意見,最終形成了云南省代課教師和原民師遺留問題的解決方案。
云南省教育廳人事處處長李炳澤說,以前農村代課教師只能參加新農保,現在根據方案有了一次性補償,還可以自愿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將代課教師納入國家保障體系,這比單純漲工資更科學。
目前,基于偏遠農村師資力量匱乏等實際需要,云南仍然在崗的代課教師還有1萬多人,這部分人的待遇也得到提高。
據介紹,教育部督查組對云南考察后表示,云南的相關政策為全國覆蓋最廣、措施最多、力度最大、解決最徹底,對已故代課教師也同樣作出了補償。
“雖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代課教師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農村教育的發展仍然讓人擔憂。”云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寶華說,在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的偏遠農村,師資力量不足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地區,外來教師不愿意去,吃不了那個苦,當地教師向外走,想有更好的發展。代課教師艱難撐起孩子們的一片天,仍然是一個清貧群體。
“代課教師的退出不宜‘一刀切’!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程方平認為,在教師充足、退出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先行,而在師生比例較低、教師隊伍老齡化的農村貧困地區,強行清退代課教師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師資缺口,“雖然代課教師退出教育舞臺是大勢所趨,但要在短時間內一律清退既不現實也欠人情味。從實際出發,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代課教師的存在,或許是可行之計!
程方平建議,代課教師的退出應當伴隨著配套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應建立教師流動制度,平衡城鄉之間、不同地域之間的教師資源;同時增加農村、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配備,提高師生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