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資金使用
據新華社電 7年2.42萬億元,研發投入占GDP達到1.98%—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國家財政科技資金分配與使用情況的報告時透露了這樣一組數字。
現狀
基礎研究存在短板
2013年度諾貝爾獎近日陸續公布,中國科學家再次榜上無名。而我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勵中代表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3年來已有9次空缺。這背后凸顯我國基礎研究的短板。
5%,是全國人大一份調研報告中標出的我國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占科研總經費的比重。與此對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姚建年指出,美國該數據高達18.97%。“基礎研究是提升原創能力,實現可持續創新驅動的根本。”姚建年說,我們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遲萬春表示,如果將相當的精力投放到來錢快的項目上,沉下心來搞基礎研究的人數比例就會逐年下降。
癥結1
科研經費變相發補助
“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經費。”記者從有關的審計報告中看到,科研經費“擴大用途”“擠占挪用”現象在一些單位司空見慣。
全國人大代表陳愛林說,我國科研人員工資水平不高,“科技項目承擔單位為了提高人員待遇,就利用科研經費變相發補助。”
“在科學研究上,我們不能怕養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說,“在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上,國家財政要舍得花錢、舍得養人,讓潛心科研者的生活可以達到合理水平。”
癥結2
科研立項模式弊端明顯
“一個玉米項目,涉及科技機構就多達300多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烏日圖直言當前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多部門都有科技管理職能,縱橫交錯,重復交叉。
“學者為‘要經費’爭搶課題,項目組為‘花經費’巧立名目,管理者則靠‘批經費’以權謀私……”科技部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元說,目前這種以課題組為中心的科研立項模式弊端明顯,亟待進行改革。
“現在的主要矛盾或許不再是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體制機制如何讓現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蔡昉說,“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