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應更多地發揮作用。”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司富春表示,“中醫藥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需求人群。中醫藥在社區頗受歡迎,中老年人對中醫藥的接受性強、信任度高,開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臺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表示,中醫對于社區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尤其是對60歲以上老人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綜合性衛生服務非常適宜。
要發揮中醫藥作用,良好的中醫藥運行機制必不可少。司富春表示,中醫的科研成果應在社區中轉化,突顯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要合理布局中醫網點,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正規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條件落后 人才匱乏
安徽、四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的調查顯示,多數地區基層中醫藥人員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村衛生室沒有中醫藥人員,多數鄉鎮衛生院中醫藥人員亦十分缺乏。據統計,作為農村中醫藥發展較好的四川省,仍有17%的村衛生室沒有中醫,在一些民族地區,50%的鄉鎮衛生院沒有中醫藥人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黨委書記姚乃禮表示,中醫藥人才不足涉及到醫學教育、醫療機構編制、經濟發展水平及在職繼續教育等諸多問題。主要原因是農村適用人才培養途徑少,為農村定向培養的人才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及待遇解決不好,缺乏人才穩定發展的相應機制。
作為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的龍頭,縣級中醫院和民族醫醫院的發展現狀也不容樂觀,在去年2000家縣級醫院建設中,僅有359家中醫院獲得有力投入。
據來自基層的青海省烏蘭縣蒙醫院副院長菊紅花介紹,青海縣級中醫院和民族醫醫院普遍存在基礎條件差,設施不健全,業務用房陳舊狹小,醫療設備缺乏落后等現象。
自基本藥物目錄(基層版)實施以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的用藥需求,降低了醫療費用,但基本藥物目錄中中藥品種數量過少,也制約了中醫藥作用的發揮。據統計,2005版國家藥典共收載中成藥類品種1109種(包括部分民族藥),而列入基本藥物目錄的僅102種,不足1/10。神威藥業董事長李振江表示,現有基本藥物目錄尚不能滿足需求,很多基層急需的品種沒有列入,中藥品種所占比例太低。
機制保障 五招加強
如何保證基層特別是農村中醫藥人才隊伍,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表示,一是加強人員培訓,二是加強對基層醫生的補貼,必要時給予他們“村官”的政策,讓一部分人扎根農村,一部分人流動起來,為農村中醫藥事業服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認為,中醫師是最好的基層全科醫師,應該加大基層醫生的中醫藥能力培養。
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戴秀英提出,建立縣鄉村一體化的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和中醫藥適宜人才到基層的保障機制,鼓勵大醫院的醫生到縣以下基層工作一段時間,培養基層醫生,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姚乃禮提出解決農村中醫藥人才不足的5個建議:一是調整中醫院校辦學方向,加強為農村培養中醫藥人才,如舉辦不同學制不同形式的定向培養班,改革入學考試、教學模式、教材、助學方式等;二是支持中醫院校農村訂單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培養工作;三是改革醫學院校畢業生的分配和就業方式,采取措施鼓勵和支持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四是加強對農村現有中醫人員的培訓,讓他們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業務水平;五是改善農村中醫藥人員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