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是八卦新聞的主角有時候,他又是不少負面報道的焦點;有時候,他又“顯擺”出自己的權勢地位,等等。無疑,郭臺銘是個具有爭議的人。關于他的決策風格、管理理念、用人法則,同樣具有爭議。
成吉思汗是郭臺銘的偶像,顯而易見,他也經常覺得自己就是產業界或者代工界的“成吉思汗”。
他反對在企業里搞什么民主, 這可能也反映了他的戰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既然自己帶領的是“四流人才”,而且對自己有超級自信,講民主,既不必要,也無可能。
倒是“一流客戶”的想法頗有意思。他說:“從客戶的角度出發,讓合作伙伴占便宜。”
做任何事情都做到極致,做到讓競爭對手望洋興嘆,這是尋找“一流客戶”的本錢。郭臺銘不無炫耀地說:“我們公司光模具人員就有6000位,一個月內做好1000個模具,包括塑模、沖模,全球有幾家公司做得到?”在交貨時間上,鴻海利用組織切割方式,將交貨周期從3—6個月縮短到兩個禮拜,現在甚至能做到3—5天就交付。有坊間說這就是郭臺銘創造的商業神話“只要郭臺銘搶來的客戶,就不會跑掉”,果然不是浪得虛名的。
其次,要在客戶關系管理上做到極致。要搶“一流客戶”,“我能”是遠遠不足夠的,還要“我樂意”的姿態。
這個故事要回溯到邁克爾·戴爾欲在臺灣尋找代工,并為此準備了亞洲之行。面對這塊“肥肉”,包括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以及施振榮在內,都莫不希望餡餅歸己。準備就緒后,大家在機場忐忑不安地迎候戴爾。當戴爾走出機艙后,后面緊跟著郭臺銘!大家不禁“眼鏡跌落了一地”。原來,郭臺銘已經提前半年知悉了戴爾的行程,并且親赴美國,感動了戴爾,也把戴爾的亞洲之行“降格”為“鴻海行”。
為了開拓印度市場,郭臺銘帶頭吃印度菜。不僅他自己吃,還要自己的兒子女兒吃,就連郭臺銘的母親也不得例外。郭說,他不僅帶母親去吃印度菜,還承諾要帶母親到印度去看一看,“她聽了還挺高興的。”郭臺銘說。
這就是郭臺銘尋找“一流客戶”的戰略。正因如此,用他自己的話來總結,他才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