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龍塢鎮長埭村有一個私塾,20個3到15歲的孩子在一起念四書五經,早上拜孔子,飯前念感恩詞,日出而學,日落而息。
記者在采訪“在家上學”的孩子時,偶然了解到這個信息,經過輾轉打聽,終于跟私塾的負責人聯系上了。
這家鮮為人知的私塾,是目前杭城唯一一家私塾,叫孔子書院,以讀經教育為主。家長們口耳相傳找到這里,開辦三年,學生從1人增加到現在20人。
記者日前驅車前往龍塢鎮長埭村,一探這家神秘的私塾。
每天要向孔子像行禮
國學痕跡無處不在
杭州龍塢鎮長埭村,有一條去往大山腳的小路,路的盡頭是一扇大鐵門,被圍墻圍著。走近了,看到一塊“大山腳27號”的門牌,掛在仿城墻的圍墻上。
周圍的環境很不錯,都是茶園,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
記者打電話給負責人,5分鐘后,一個戴眼鏡的男孩出現在鐵門旁,站得很挺拔,雙手交叉放在身前,很恭敬的樣子。記者想象著,如果男孩穿上漢服,真有點小書童的樣子。
進了院子,山坡上是一幢三層樓房,一樓正中間寫著“孔子書院”。院子里分布著一個跳床、籃球場、人工水潭和瀑布。
一樓的大廳里,正中是一幅孔子像,每天早晨6點半,所有的孩子都會在這里“晨禮”——向孔子行禮。大廳左邊是孩子們讀經的地方,三排漢朝風格的書桌整齊地擺放在那里。一天當中,孩子們在這里要讀經四次,每次讀經時間大概一個小時。
屋子里的墻壁上,掛著很多書法作品,寫著“仁、義、禮、智、信”,沿樓梯而上,墻壁上掛的是二十四孝的圖畫和故事。
二樓是教室和學生寢室。寢室里是高低鋪,學生要在這里從周一待到周五,有生活老師指導他們整理房間、整理床鋪。
主樓邊上的幾間平房,是孩子們吃飯的地方,每個房間里的墻壁上寫著“止語”。
這里沒有考試
也沒人來競爭
書院最大的兩個孩子,一個讀六年級,一個讀初三。每天,兩個人有很多時間是自學。
讀初三的男孩叫姜騰,來這里才1個多月。姜騰的媽媽是做保險的,是她最先了解到有這么一個地方,在暑假時讓兒子在這里參加了一個夏令營,當作體驗。夏令營之后,姜騰決定留下來。
姜騰喜歡這里,“我讀了《論語》、《孟子》上面的經典語句,很受啟發,這些與人交談、為人處世的道理,是終身受益的東西。”
姜騰在這里學得很快樂,每天讀經,抄經,再讀讀英語,練習一下武術。
姜騰說,這里沒有考試,一篇經文一天可以讀個十多遍,也沒有人跟你競爭,盡管爸爸反對,姜騰還是決定不回去參加中考了,在這里讀上幾年,打好國學的底子。
12歲的楊浙波到孔子書院來,卻是爸爸建議的。“剛開始我還不想來,覺得這里會很枯燥,小朋友太小了,跟他們玩不起來。”現在,他已經喜歡上這里了,“不想回學校了,打算在這里一直讀到18歲。”
楊浙波的理由是,在孔子書院,沒有考試,老師不會因為你背得多一些,就喜歡你多一些;同學之間沒有競爭,都在做自己的事。
楊浙波接受了爸爸的一個理論,叫做“二八法則”,認為學校里學的東西,20%以后在社會上有用,80%是浪費的,沒有用。楊浙波說:“為人處世的道理,無論走到哪都是有用的。”
劉成很有禮貌,主動跟記者打招呼。劉成已經是一年級的學生了,他還不愿意離開這里。
劉成的爸爸在一家公司上班,兒子到這里來是老板介紹的,老板的孩子也在這里。劉爸爸是一個很傳統的人,“一個人最主要的素質,是內心有良知,傳統文化里有很多積極正面的東西,正能量很足,我希望兒子一直在那里待下去。”
劉爸爸說,他給兒子準備了小學課本,讓書院里的老師教,“等他長大了,讓他考個國外大學吧!”
早上6點起床晨讀
課程表里沒有數學課
記者翻看了一下他們的課程表:早上6點起床,有晨禮、晨讀,樂器練習,吃早飯,有中文讀經、英文讀經,還有英文抄寫、翻譯,接下來是練武術,吃中飯、午休,下午是書法、中文讀經,然后是國畫或戶外運動,接下來還是中文讀經;晚餐后是洗漱、整理個人物品,跳繩,晚上還有一次抄經。6歲以下的孩子,8點就寢。
課程表里,沒有數學課。
楊浙波一天的功課安排得滿滿的,6點起床后讀經,這是他最喜歡的。“學了半年,感覺很好!”楊浙波說,他在這里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經典著作,很喜歡“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讀經雖然很辛苦,他一直堅持著,白天讀讀《論語》,讀英文經典《仲夏夜之夢》。
6點半,給孔子像行禮,是每天的一個儀式,楊浙波很恭敬。楊浙波說,《弟子規》里面有一句叫做“揖深圓,拜恭敬”,通過每天對孔子像的行禮,他慢慢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楊浙波說,行禮的動作不難,兩只手抱拳,彎腰作揖。“我的理解是,這不是簡單的行禮,而是一種修養,在家里對父母、在學校對老師要恭敬,一個人通過這些禮節來養成自己的恭敬心,時間久了這個恭敬心就養成了。”
吃中飯的時候,楊浙波和同學一起端坐著,雙手合攏,嘴里說著飯前的感恩詞:感謝上天,感謝大地,感謝祖先,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同學,感謝所有付出的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擇,老師請用餐,同學請用餐,大家請用餐!
楊浙波說,每天所有的餐前,孔子書院的學生嚴格遵照這個儀式。
楊浙波還喜歡這里的武術課、書法課,這些基本上安排在下午,武術老師教他雙節棍、散打、南拳和太極拳。
這個私塾
不打算走市場
杭州孔子書院的創辦人魏鎂,大學畢業8年,讀的是法學系,畢業后在廣東當幼教老師,2008年迷上了讀經教育。2010年她在兩位企業家的資助下,在杭州辦起了孔子書院。
“我在幼兒園當老師時,總感覺小朋友不快樂,童年應該是快樂的,但他們的眼睛不閃亮,缺少靈性。”魏鎂很推崇讀經教育,認為讀經可以引導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成為“復制人”。
她的孔子書院,開辦時只有1個3歲的孩子,經過這幾年家長之間相互介紹,學生逐漸多了起來,現在有了20個孩子,9位老師。
孔子書院里的老師,大部分很年輕,從學校畢業后,在體制內學校任教兩三年,因為喜歡國學教育,從學校出來。他們都畢業于正規的師范院校,音樂老師畢業于美國長島音樂學院北京分院;武術老師是國際健將級運動員,武術六段。
即使是生活輔導教師,也是主修英語的。這些老師平時就住在孔子書院里,每天跟孩子生活、學習在一起。
孩子們到了讀小學的年齡,就離開書院,到體制內的小學讀書了,留下來的,只是極少數。魏鎂說:“讓孩子一直在書院學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牽涉到很多問題。”
魏鎂說,孔子書院用的教材,是上海孟母堂兩位創辦人聯合其他社會力量一起搞出來的,“前人已經給了我辦私塾的經驗,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在孔子書院學習,一年的費用大概在4萬元左右,比民辦小學還要貴一些。魏鎂說,她的私塾以后不會走市場化,只為志同道合的家長提供服務。
武術訓練課
浙江在線10月22日訊 羅媽有一個讀一年級的女兒,這段時間讓她很頭疼。每天早上去上學,女兒總在鬧“不想去上學”,晚上回到家就嘮叨“要回書院”。
羅媽說,女兒在孔子書院待了3年多,因為爸爸堅持一定要讀體制內的學校,所以就進入公辦小學讀一年級。“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吧,她一直無法適應公辦小學里的教育,這段時間她很痛苦,但她爸爸說,再堅持一段時間看看吧。”
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選擇在家或私塾上學,廣東、浙江和北京位居前三。讀私塾的孩子也從學前延展到小學、初中。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關于學籍、考試甚至就業等各種問題隨之而來。念私塾的學生路在何方?私塾這種以家教形式誦讀詩經的教育方式,能走多遠?對于民間私塾,社會各界都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對體制外的私塾教育
持寬容態度者居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2009年國家提出中華經典進校園后,很多學校正在開展誦讀詩文的活動,這種誦讀詩文跟讀經不太一樣,但傳遞了一個信號。
今年以來,國家層面陸續有“恢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聲音發出,有關部門正在組織人力構架課程體系。也就是說,以前誦讀詩文是一項課外活動,以后有可能成為學校的正式課程。
所以說,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后可能成為一種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國家對體制外的私塾等新教育方式,采取了一種寬容的態度。比如廣州就有30多家私塾,北京也有大量的書院,有很多6到15歲的孩子在那里學習,這些書院和私塾跟體制內的學校和平共處。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私塾、書院是與國家的教育法相沖突的,現在圍繞這些新的教育方式,雖然有爭議,但允許它探索,而不是像早些年一樣采取取締的方式。
國外讀私塾的孩子
最終還是要考大學
目前中國在家上學或念私塾的孩子,他們的情況不外乎二種:一是不在意文憑,對學習成績不要求其全面發展,只求孩子學得快樂;二是家境富裕,最終送孩子出國留學 (微博) 。
美國的私塾很普遍,大約有200多萬人“在家上學”,很多學生來自普通家庭。這些接受私塾或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沒有高中畢業文憑,沒有學校推薦,沒有排名,更沒有平均分數,但他們可以通過全美大學入學考試SAT(相當于高考(微博))的成績進入大學。SAT的主辦機構調查發現,“家庭學校”的學生SAT成績平均為1083分,比全國平均成績高出67分,考上大學的學生比例高達2/3,高于全美平均水平。
雖然美國念私塾的學生總數不少,但相比全美的中小學學生比例,仍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最終的出路還是要考大學,進入學校教育。
至于那些從私塾出來的學生,是否很難融入社會,楊東平認為,現代社會人與人溝通的方式很多,一些在家上學的孩子通過網絡、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式與人溝通,很好地融入了周圍的社會,適應社會沒有一點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家長也注意到這一點,讓自己的孩子經常與鄰居的孩子在一起,到社會上當義工,帶孩子參加朋友的聚會,社會活動并不少,而且能接觸不同年齡段的人。
私塾是學校教育的補充
建議家長保留孩子學籍
楊東平認為,隨著家長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而當前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家長的這種需求時,私塾也會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
當然,私塾倡導的國學教育,在不同的家長眼中,理解是不一樣的。一些家長認為“死記硬背”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這種教學模式是否有可取之處,以后是否會普及,還是受制于一些客觀因素。
杭州孔子書院的創辦人魏鎂說,書院里絕大多數孩子是學齡前兒童,一旦孩子到了讀小學的年齡,建議家長還是把孩子送到體制內的學校。不在乎孩子的文憑、學歷的家長,終究是極少數的。
有業內人士稱,私塾的普及是有難度的。首先,私塾的費用不便宜,比一般的民辦學校的學費還要貴,這就意味著把孩子送進私塾只是“小眾化”的;另外,私塾一旦擴大規模,也就失去了國學教育“小而精”的特點,會失去對家長的吸引力,所以私塾的規模一般要控制在100人以內。
還有一點,經營私塾的應該是那些領悟國學教育精髓的人,而不能簡單地讓學生讀經、背經。私塾的老師,要具有人格魅力,以其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說
我的孩子
嚷嚷著回書院
羅媽2歲10個月的兒子,現在正在杭州的孔子書院讀書,有時候回到家,嘴巴里會冒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樣的話,讓羅媽小小的激動一回。
羅媽還有個讀一年級的女兒,這段時間讓她很頭疼。每天早上去上學,女兒總在鬧“不想去上學”,晚上回家還嘮叨“要回書院”。
羅媽說,女兒在孔子書院待了3年多,因為爸爸堅持一定要讀體制內的學校,所以就進入公辦小學讀一年級。“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吧,她一直無法適應,這段時間她很痛苦,我也希望她能回書院去,但她爸爸說,再堅持一段時間看看吧。”
羅媽對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是有些看法的。女兒的學校,半個月考一次,第一次孩子語文考了88分,羅媽表揚了她,說她考得很不錯,太棒了!女孩回答:“有什么好啊,我是班上倒數第一。”
開學學拼音,孩子以前沒學過,跟不上,老師天天給羅媽發短信,小孩壓力很大。
“沒有快樂的童年,孩子的成長會有缺憾。”羅媽正在下決心,讓女兒重新回到書院去。
不過,羅媽還是有些擔心,孩子的將來會怎么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