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教育信息化,是不是最近教育部(微博)講得多、抓得緊,就給我們搞培訓?”近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行的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現場觀摩會上,東北師范大學軟件學院院長鐘紹春轉達了部分一線教師的想法。
“沒有看到真的有用。各地很困惑,都在跟風。”鐘紹春的發言引起了與會領導和代表的高度關注與思考:教育信息化到底要干什么,能解決教育教學中什么問題?如果一線教師感到教育信息化沒有太大必要性,那么,教育主管部門非得要教師做這個事,是不是折騰人?
各級各類學校非常重視但不知從哪找抓手
本次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觀摩現場設在哈爾濱市香坊區香濱小學。這是當地百姓心目中一所“中等水平”的學校。該校校長孫唯說,他們從2003年開始探索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經過初步嘗試、反思調整、深入研究等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后,信息化已經成為香濱小學課堂中的常規教育教學手段。
“在香坊區舉行全國現場觀摩活動,并不是說明香濱小學信息化教學達到多么完美的程度,不過他們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素質教育的效果。因為現在各級各類學校都比較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但是如何很好地開展應用,大多數不知道從哪里著手。”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雷朝滋在開場白中說。
貴州省貴陽市十八中教務處副處長在發言中直陳教育信息化面臨的艱巨任務。據介紹,教學一線有80%的教師依靠教育經驗支撐教學活動;15%的老師依靠教學經驗和教學手段完成教學;只有5%的老師依靠教育經驗、教學手段和教學數據分析工作完成教學。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貴陽市十八中雖然在全國教育信息化觀摩現場被推薦為典型發言單位,但是發言所用的PPT簡單、粗糙,與現場氛圍顯得不太協調。這位副處長實話實說另有隱情。十八中教育集團現有4個校區,開車跑完全程需要4個小時,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員3.5個:從電腦公司臨時聘用兩個,信息化老師1個,教務處分管信息化的副處長算0.5個。
“連全國典型發言的PPT都是信息化老師用條碼逐條寫出來的,哪兒還有技術力量去開發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課件與軟件呢?”這位副處長呼吁,各級主管部門對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支持,不能要求什么都一蹴而就。
據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校長尹慧紅介紹,一線教師怕用信息化手段教學,這個轉化過程非常痛苦。哈爾濱市香濱小學孫校長也透露,信息化教學離不開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精神。為此,該校每周對教師進行兩次“電子白板”課件內容培訓,大家干得比較累。
較之一線教師所關注的微觀方面問題,與會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官員則關心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負擔是減輕還是加重?教育教學質量是否得到質的飛躍?對于學習能力不一樣的學生,用同一種信息化手段,學習參與度是否一樣?更為重要的是,采用信息化教學以后動筆寫字的機會少了,學生對漢字的書寫和漢語的掌握能力是否會下降。
“現在,國內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對如何推進應用尚在起步探索階段。”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說。
常規教學方式能完成的目標非用聲光電技術嗎
部分一線教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雖然上面給配備了‘電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學裝備,但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黑板與粉筆,不知道用信息化來干啥?”“用信息技術支持傳統的教學思想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充其量就提高了效率。”
關于大多數學校對信息技術進行平移性應用的現象,鐘紹春分析,原有教學思路是經過幾代人的實踐總結出來的,有其生存發展的深厚土壤和適宜氛圍,再加上教師在常規條件下,能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與任務。既然如此,“他們干嗎還花大量時間精力去搞信息化?”
某省教育廳副廳長舉例說,以語文教材中《荷塘月色》一文為例,常規教學方法本來可以發揮學生的時空想象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學,面前突然出現一張彩色圖片或一段視頻,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培養嗎?
據知情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現在一些地方過分迷信信息化教學,好像在傳統教育教學改革困境中找到了“救星”,盲目配置信息化設備,把“電子白板”當作黑板用的現象普遍。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行政部門要求教師用信息化手段教學,不可避免地面臨抵觸情緒,甚至有的教師形容信息化教學是“狗肉貼不到人身上”,結果越弄越亂,越搞越沒有效果。
“聲、光、電技術不是隨便亂用的,也不主張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堂課都要用信息化教學,該用才用。”雷朝滋在回應這個問題時說,信息化教學一定要發揚和繼承傳統教學的優勢,在傳統教學手段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才把信息化手段派上用場。
同時,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支撐教育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探究意識,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讓學生找到學習樂趣,而不是厭學。
鐘紹春教授則認為,教育信息化必須先認清教育本質,找到制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瓶頸問題,構建科學解決思路與方法,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常規教學手段支持不了的,用信息技術支撐它,才是發展的方向與追求。
學校信息化設備成擺設
據介紹,國家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發展目標。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在建設過程中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現象。
某省教育行政官員告訴記者,通信運營商把寬帶接口引進學校后,100兆網速4萬元/年、4兆網速1萬元/年的資費套餐還是令不少邊遠學校承受不起,有網絡使用不起來。尤其是在不準學校亂收費、生均經費標準不提高、信息化老師缺乏的情況下,一些學校信息化設備變成了擺設。
即便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處于全國前列的哈爾濱市也存在類似現象。該市教育局局長丁堅說,全市每年用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資金近億元,基本解決了硬件配備的問題。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如何與學校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師怎么跟上信息技術發展步伐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
“教育信息化10多年來,黑板基本換成了‘電子白板’。問題是投入了那么多錢,并沒有在教育質量上見到什么效果。”鐘紹春直言不諱。
談到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時,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教育信息化不能走“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老路,必須堅持應用為導向,一手抓“硬件”建設,一手抓“軟件”應用。“在外圍搞一點展示與應用就是做秀,與教育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標相背離。”劉利民說。
中國教育信息化總體上說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網絡等基礎設施,但在推進信息化教學應用方面,中國幾乎與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所以各自面臨的問題不一樣。雷朝滋認為,首先要清楚信息化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深刻影響,其次必須清楚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堅持應用驅動,需要什么配什么,而不是跟風上馬,只抓硬件建設項目。設備越高檔先進,越要小心造成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影響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此外,信息化教學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教學、教研和信息化等相關機構深入研究,不能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搞成“兩張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