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就業?通俗一點說就是找到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只有先生存下來才能談發展,才能談未來的事業,不要對那些低微的工作不屑一顧,這種心態只能把自己困住。
靜下心來,學會以“歸零心態”定位自己,找到我們的起點,把自己定位在“鍋底”,這樣不論朝哪個方向努力,都是向上的。
真正的職業規劃應該從大學開始。很多學生一到大學就松懈了、放寬了心,盡情地玩,盡情地揮霍青春,最后到大四印證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今日歇腳、明日歇菜”。經常有學生在博客里跟我探討:胡老師,我馬上就要畢業了,但是我發現自己在大學里什么都沒有學到,連以前的一點英語知識都丟了,現在求職用人單位都是既要看你在學校的實踐能力又要考英語,我該怎么辦?說實話,我真為這些學生惋惜、遺憾,他們把本應在大學里面完成的事情留到了畢業后,等到離校后碰壁了才嘆息自己荒廢的大學生涯。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自己、盡情享受、虛度光陰,而是要在學習與生活中找到平衡,鋪墊未來。當你進入大三、大四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招聘會卻無所適從的時候,當你收到第一封來自招聘企業的婉拒信時,你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于事無補……而看著其他同學一個一個走上自己喜歡的崗位,從事理想的職業,這時你才知道什么是后悔莫及。
大學就是半個社會,當我們一只腳踏入大學校門的時候,其實另一只腳已經邁進了社會?梢哉f大學就是為我們步入社會作最后的準備了。在大學,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空間和足夠多的機會去認識自己,去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去把握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在大學里就應該開始為這些興趣、目標準備了。比如,你喜歡營銷,那么你在學校首先要通過課堂學習把一些專業的基礎知識學好、學精,業余參加一些類似于營銷協會、口才協會等相關的社團,在每學期開學、“五一”、“十一”等節假日的時候爭取一些促銷鍛煉的機會,暑期爭取能夠去公司實習。所有這些都需要你在大學時就完成,所有的這些都是在為你未來的職業生涯作充分的儲備。有的人喜歡文學、寫作,那么除了多閱讀一些著作外,你應該參加一些文學社團、或者當個校園記者,盡量在報紙、媒體上發表作品,這些都是鍛煉自己的地方。
不論你是選擇畢業后直接步入社會,還是考研、出國留學,最關鍵的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到本領,把內功練好了,不論走到哪里,一輩子都受用。
什么是就業?通俗一點說就是找到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只有先生存下來,你才能談發展,才能談未來的事業,不要對那些低微的工作不屑一顧,不要再抱著那種“我就是干大事的人,將來要開創自己的事業,我才不干這些有損我顏面的活呢”態度,這種心態只能把自己困住。古語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你連小事都做不好,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承擔,談何尊嚴?談何榮辱?心理學鼻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歸根結底不就是基本的生存嗎?只要我們走進社會,很多事情就不是我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必須去做,并且還必須把它做好。
很多學生走進社會后還是像以前在學校那樣傲氣、嬌氣,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結果呢?到了一個城市,錢花光了,工作沒有找到,沒飯吃了就找家里要錢。暫且不說家里有錢能給我們,但給得了一次、兩次,能給一輩子嗎?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有沒有算過我們一路走來已經花費了父母多少錢?我們有沒有內疚過:自己畢業后還在問家里要錢!我們讀書是為了什么?難道是為了純粹的知識享受?直接點說,不就是為了多學點知識,能夠找個好工作,能夠有個好的生活、好的未來嗎?如果畢業了,失業了,那學習的意義又在何處呢?更可悲的是有些名牌大學畢業出來的學生,由于從小生長在一個受人呵護的環境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無法、無力面對殘酷的現實,最后選擇自殺,這樣的悲劇屢見不鮮。
我記得我們那個年代,是沒有辦法,得幫助父母養家糊口。做哥哥的要承擔起家庭的義務,幫助弟弟妹妹完成學業,為家里分擔負擔。我大學畢業就留校當老師,當時并沒有想那么多,只知道我要自己掙錢了,我不能再花父母的錢了。后來,我想有個更好的發展,我想有更寬闊的平臺,我選擇了離開湘潭,北上首都,在這個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尋求人生的發展。記得剛到北京,連車站的保安都冷眼看我。烈日下,我帶著妻子在火車廂里扒行李,讓僅有四歲的兒子在太陽底下暴曬。后來我才知道其實根本不用自己去扒集裝箱,只是車站保安看著我像個民工、土里土氣、看起來窮所以不愿搭理我。那次我羞愧得無地自容。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我從一名老師到被外界稱為教育專家、到學生們眼中的“胡雅思”,從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到一名管理人員,再到現在的新航道,我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我一直沒有離開過教育領域,我深知通往成功的路上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從基層,從最普通的崗位做起。
我只想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先生存后發展,最后才談事業。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可是現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企業招不到人才,學生找不到工作,矛盾越來越嚴重。為什么我們很多學生就是不愿去做呢?大學學的企業管理以為出來就可以當管理人員,拿到MBA(工商管理碩士)以為就可以當一名高管。我們想想,有多少人學的是同一個專業,有多少人拿到了MBA,有哪個企業管理人員比作業人員還多的?就算是一個生產型企業的管理人員也需要從基層做起,你不了解整個生產流程,不了解產品的生產環節,你怎么去監督別人,你怎么把控生產進度,你又怎么知道出了問題責任應該落實在誰身上?就算是一名銷售人員,你只有從最基礎的銷售、接觸客戶做起,只有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了,你才能有經驗指導下屬。
所以,不要再抱怨,靜下心來,學會以“歸零心態”定位自己,找到我們的起點,把自己定位在“鍋底”,這樣不論你朝哪個方向努力,都是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