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泉州刺桐路上的鐵觀音茶行——馨香堂,古樸的風格、典雅的色調、溫馨的氣氛……與一般的充滿商業廣告味茶行和茶葉連鎖店大相徑庭的布置,這里的簡潔,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女主人迎了上來,她就是泉州豐澤區馨香堂茶行當家人、我省首席評茶高級技師黃永紅女士。
與鐵觀音茶打了近30年交道的黃永紅,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一邊泡著鐵觀音,黃永紅跟記者講起了她與鐵觀音茶的“緣分”。
與鐵觀音“結緣”
上個世紀80年代,在泉州城區高中畢業的黃永紅,進入當時的安溪茶葉職業學校茶葉專業就讀,從此開始與鐵觀音“結緣”。那個時代,喝鐵觀音茶的人并不多,在消費品市場上,鐵觀音茶并不風行。黃永紅告訴記者,當年自己由于血糖偏低,每次品茶,甚至還會“暈茶”。但是,從接觸茶葉,到逐步了解茶葉,對茶葉發生深厚的感情,她逐漸進入了狀態。
兩年后,黃永紅從茶校畢業,到泉州茶果站工作,專事茶葉加工和銷售。黃永紅坦言自己并不是一個充滿事業心和商業頭腦的人,“那時,泉州茶果站的工作,盡管收入不高,但很穩定,能天天和自己喜歡的茶葉打交道,這讓我很滿足”。
天有不測風云。1999年,泉州茶果站宣告倒閉破產,35歲的黃永紅下了崗。與不少下崗者茫然無措不同的是,性格堅韌的黃永紅當即選擇了創業。說干就干!很快,從親友那里籌集資金,黃永紅就在泉州市區南俊巷創辦馨香堂茶行。
黃永紅說,多年來,自己一直銘記著當時在安溪茶校畢業典禮上一位領導說的話——“對于茶葉,如果你愛她,就要把她當成你的愛人一樣呵護。”
引領茶界風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鐵觀音遠沒有現在這么風靡,也不是一個賺錢的行當,很多茶校畢業生一畢業即選擇了改行。黃永紅說,自己當時那個班級,到今天,選擇從事茶葉行業的人,也不足三分之一。
但性格執拗的黃永紅,卻偏偏愛上了這一行。開辦了茶行后,除了經銷茶葉外,她開始花大量時間鉆研鐵觀音茶的制作技藝,并打算向茶葉審評方向發展。
“從我本身而言,茶葉,是個食品行業,只有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才能贏在起跑線上。”黃永紅說,“從大處看,我是行業的初入者,只有朝審評方面努力,讓更多的人懂茶,才能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在泉州茶界,黃永紅逐漸成長為專家,一系列榮譽也接踵而至。但是在她看來,“責任更大,肩上的擔子更重”。幾年前,泉州市場一度流行非正常發酵的“拖酸茶”,黃永紅從專業的角度,發現所謂“拖酸茶”是茶青過度發酵所致。她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一再堅持,可能改變人們對鐵觀音的看法,甚至影響到鐵觀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她撰寫文章,提倡傳統的清香型、濃香型,正確引導消費者。現在,市場正在回歸傳統,多數茶行都經營傳統的清香型、濃香型鐵觀音。
茶葉由大包裝改為精美的小包裝后,保鮮問題一度困擾茶商和消費者。黃永紅較早推行真空包裝,并因此得到眾多茶商的響應,再加上小塑料包裝袋,有效地解決了保鮮問題。這一方法一直為市場沿用至今。
無私服務茶企
在積極鉆研茶葉、開拓市場的同時,黃永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成功經驗加以總結,毫無保留地進行推廣,贏得同行的廣泛贊譽。從2003年開始,她在媒體上發表了《茶葉市場與營銷》、《茶質與湯色是有關系的》、《誘導茶樹早發芽早開采》、《如何當好一名優秀評茶師》、《如何加快烏龍茶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培養》等等文章,向社會各界介紹自己的經驗與體會。黃永紅告訴記者,她把心中思索的問題寫成文章,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引起同行和消費者的思考,分享評茶經驗。
黃永紅還多次應邀到各地為茶葉專業學生、評茶員、茶藝師培訓鑒定的學員授課,培育出許多“小評茶師”。她無私地為同行傳授技術與經營技巧,積極推動茶企業開展工作,泉州閩南茶都中有多家茶店在黃永紅的指導下,摘得了不少茶王賽事的金、銀獎。黃永紅的審評技術也堪稱一流,她擔任閩南茶都茶葉協會會長兼評委主任,在品評茶王賽時,哪個茶樣或夾雜著一點雜質,或是搖青不夠,經她一嗅,便能準確地道出緣由,許多業內人士都稱其為茶葉“女專家”。
“一生只干一件事!”談到自己的茶葉情緣,黃永紅女士擲地有聲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