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從資格社會向能力社會轉換的重要歷史階段,人的發展最終可依靠的就是能力。那么什么是能力呢?又需要怎樣培養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可供朋友們參考: 一、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能力之本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看他有什么文憑,也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書,而是看他每天是否有所感悟,如果他不善于感悟,那么他就是一個“粗人”。 一個人是不是有思想,不是看他能不能寫文章,能不能口若懸河,而是看他是否經常在一個人的時候,能不斷沉思、不斷感悟。如果他有沉思、有感悟,那么他就會有思想。 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不是看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而是看他是否經常“悟到”,“悟到”了,能力就形成了,因為,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二、自信心是能力的第一要素——能力之要素。能力是一種可能性,是一個人努力運用條件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我的能力公式是:能力=態度+條件+目標。因此,能力的第一要素是態度,是人的傾向、是人的努力。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核心是自主選擇,其實就是自信心。 自信亦稱自信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狀態,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心理傾向。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正確認知基礎上的、對自己實力的正確估計和積極肯定,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 怎樣提高自信心呢? 我認為有以下四個階梯過程: 1、第一階梯:體驗。 就是體驗成功、小成功,然后大成功。 2、第二階梯:發掘自己。 不斷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發掘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以及個人優勢區。 3、第三階梯:思維。 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穩定的思維模式。真正的自信心是一種穩定的思維體系。思維方法體系就好比一個生命的總坐標體系,是生命一切行為的指揮系統。事實上,具備相應方法論體系的人極少。大多數僅僅是在本能的推動下,使用經驗主義式的或本本主義式的思維技術。這構成我們社會整體狀態的燥動與傾斜,因此,建立科學的各具特色的方法論體系,是重要的一環。沒有穩定的思維模式,自信則是主觀的、唯心的,并不能穩定的。 4、第四階梯:習慣。 就是行為程序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自信心最終是一種習慣,是內化的道德和智慧。 一個的客觀的自信體系的建立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能力的第一要素——態度,除了自信心,另外兩個組成部分是:責任感和意志力。 三、想得到,并且要做得到——能力之階梯.能力的實質是——想得到,并且要做得到。有知識但沒有能力,或者想到了但做不到,看起來,好像只差那么一點點,實質上,差之甚遠。 為什么我們總是想得到,做不到呢?在“想到”和“做到”之間有一座怎樣的橋梁呢?我認為這座橋梁——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開竅”。 人沒有“開竅”時,即使知道了、想到了,還是不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還是不能轉化為有效行動,達到目標。比如:不善于讀書的人,書讀得越多就越糊涂,知識就成了人的拖累,而會讀書的人,可以通過讀書導致開竅。如何提高執行力,也是這個問題。如:文化人的書呆子氣與書卷氣的比較,“書呆子氣”的核心正是沒有“開竅”,而文化人的“虛弱”、“缺鈣”也集中體現在這里。 我要探討的就是——如何開竅,也就是一個人如何開發自己的悟性?解決了這個問題,實質上也就解決了能力的自我培養問題:開竅=理解+頓悟。而所謂理解,就是可靠的概括;所謂頓悟,就是超越的思考。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