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論語·顏淵篇】中,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兩次提到了這種推己及人的內心修養方法,可見它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全世界6000個有影響的宗教人士都認為,孔子提出的人生修養的命題是從古至今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法則。
當代的銷售人員,特別是做大客戶的銷售人員,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在自己的內心有“恕”的理念,即寬容饒恕大客戶無禮的言行舉止,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一定要經過長期的修煉,方可達到這種境界。
:“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從本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學習。因為,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所以,我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行深刻的書面反省,并把它遞交給全國銷售經理,最后驚動了外方總經理,由他出面進行公關,才恢復了與該市醫藥公司的商業關系。在這次反省中,我得到了什么深刻的教訓呢?與大客戶打交道,處處有不好相處的人,時時有難以處理的事。但是,我可以用自己誠信的處事理念、各種專業的知識和靈活的處事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必能化解矛盾,拿到大訂單。最后,我與這個老江湖采購員成為了好朋友,在全面開發該市場的過程中,他還為我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底該如何應對大客戶的無禮舉止和行為呢?下面的故事頗能說明一個處事理念: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有三個兒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時候,富翁決定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可是,到底要把財產給哪一個兒子呢?富翁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要三個兒子都花一年時間去游歷世界,回來之后看誰做了最高尚的事情,誰就是財產的繼承者。
一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三個兒子陸續回到家中,富翁要三個人都講一講自己的經歷。大兒子得意地說:“我在游歷世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可是那個人卻意外地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的家人。”
二兒子自信地說:“當我旅行到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落時,看到一個可憐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馬,從河里把他救了起來,并留給他一筆錢。”
三兒子猶豫地說:“我,我沒有遇到兩個哥哥碰到的那種事,在我旅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錢袋,一路上千方百計地害我,我差點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經過懸崖邊,看到那個人正在懸崖邊的一棵樹下睡覺,當時我只要抬腳就可以輕松地把他踢到懸崖下。但是,我覺得不能這么做,正打算走,又擔心他一翻身掉下懸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繼續趕路了。這實在算不了什么有意義的經歷。”
富翁聽完三個兒子的話,點了點頭說道:“誠實、見義勇為都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稱不上是高尚。有機會報仇卻放棄,反而幫助自己的仇人脫離危險的寬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財產都是老三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