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面試時,同學一定會預期面試官詢問:你為什么要應征我們公司?
好的,練習一下!請先想好一家你夢想中的公司,然后設想一下,自己將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請先想好答案
再往下看
回答
面試者A:因為貴公司是中國咨詢業的領頭羊,員工培訓制度很棒,還有海外輪崗的機會,同事素質也是一流的!
面試者B: 我的專業是生物化學,在學校的實驗室及ABC制藥公司,都做過實習;在經過學校及行業歷練之后,我非常向往能夠從咨詢公司的角度,參與到提高國內制藥公司競爭力的工作中。
點評
1. 面試者A講的是,“公司能給我的”,面試者B講的是,“我能給公司的”。
公司,并不是培訓機構,更不是慈善組織,公司營運就是要賺錢,公司找員工來上班,就是找員工來幫忙賺錢。雖然,基層員工,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的確是“從公司學到的,多過對公司的貢獻”,但是,這是公司對員工的投資,公司一定會希望員工能夠很快的回報,而且,必須是數倍回報。
作為基層員工,在面試時,當然不可能自吹自擂的說,能立馬做出什么重大的貢獻,但總不能一開口,就只有“公司給我,公司給我,公司給我”,聽起來就是不舒服。面試者B的講法,不失他基層的身份,但他告訴面試官,他能給公司帶來某些價值及貢獻。
2. 面試者A給的,是“放諸各大咨詢公司皆準”的答案,面試者B給的,是“為這家咨詢公司量身打造”的答案。
表示對這家公司有做過研究、知道這家公司在制藥行業特別強。聽B這么說之后,面試官可能自己會多做介紹,B也可以提問、請面試官多說一些該公司在醫藥行業的成功案例,如此一來,對話(conversation)就開始了,而不再是僵硬的一問一答的面試了。
3. 面試者A說的是“這件衣服好看”,面試者B說的是,“這件衣服,我穿好看”。
A說公司有多好有多強,就像望著櫥窗內的衣服,感嘆一句:“這件衣服好美”,然后就走過去了,事-不-關-己;B,除了覺得衣服美,還進店試穿了,而且穿在身上很美,符合自己的特質膚色身材。面試者B把個人專業及經驗,跟公司的長處結合了,而且,還很技巧的帶出自己有相關的實習經驗。
4. 面試者A,讓面試官沒話可接,面試者B,能“撩撥”面試官說更多的話。
A的回答,因為太標準了,面試官也只能接一些標準的話(例如,“對,工作滿一年表現良好的,可以申請海外輪崗”),或因為沒話可接、又提了下一個問題。如果A對于每個題目,都是這樣的回答方式,那么,每個問題都無法深聊,無法延伸,面試官只好問更多的問題,以至于,問答很多,但每個答案都停留在表層,面試者A,在短短的30分鐘面試,必須回答很多問題,而且問題會很多元發散,自己很累,面試官對他還是沒有深刻印象。
反過來說,面試者B,他技巧地讓面試官講話,面試官可能會多講一些公司在醫藥行業的案子,他可能會講起某個跟B同為生化背景的員工的職業發展,這當中,B也會自然的接著提問相關的后續問題,整個對話是沿著一個主軸延伸出去的,但不是發散的,而且,這個主軸如果進行的好,10分鐘很容易就過去了,如果A在一個面試中,回答了15個問題,B也許回答5個而已——15個淺層回答,一定不如5個深層回答,讓人印象深刻。而且,言多必失,話講得多了,又沒有主軸,人漸漸變得疲倦了,就很容易說錯話。
5. 面試者A,讓面試官聽,面試者B,讓面試官講。
面試者A“自找麻煩”引來更多問題作答:面試者B,回答三句,但是“撩撥”面試官講了五句。人性就是這樣——只要是讓我講話,而且我講話的時候,對方還全身心的傾聽,我自然心情就好了——面試的時候,還有什么事情,比讓面試官心情好,更重要的?
6. 面試官,會覺得面試者A是路人,面試者B是自己人。
B讓面試官講比較多的話,除了給自己時間喘息,還能多觀察面試官的講話方式(音調高低,快慢,用字遣詞正式程度),然后逐漸把自己的講話方式,調整得跟面試官相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自然會同調——對方語速慢,我們也會慢下來,就是synchronize),B跟面試官越同調,面試官就覺得B很像自己人,人都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相處,當然比較可能會雇傭B。
請同學再回頭仔細看看,A、B兩個人的回答,是不是覺得,短短幾句話,就15秒的時間,就導致如此天差地遠的結果,而且,這還只是對其中一條面試題目的回答哦!所以說,在面試中,要如何回話,真的是一門藝術!請持續鎖定后續的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