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代表性的節日,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積淀,既是本國人民的一場盛世華宴,又是世界人民眼里的一張中國名片。在享受合家歡樂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這張文化名片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在這漫長歲月里它經過了怎樣的演變?又有多少面試題目是與此相關的呢?生活處處有學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面試干貨】,是2017國考面試備考期間,粉筆為你準備的干貨素材,每天不間斷。在這里你會看到與面試相關的時評文章、方法經驗、真題解析、大事件集合....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你需要每天堅持看,哪怕只能記住其中某一點,直到有一天你驚覺,自己早已擺脫大腦空白、張口結舌、不會答題的窘境。
”
面試素材包
春節的起源和文化內涵
關于春節的起源一直是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版本是說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每逢冬末春初都要出來吃人害命,為了對抗年獸,大家只好熬夜苦等,隨時做好對戰準備;后來有人發現這兇殘的年獸竟然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便借助塞著炸藥的竹子和門口張貼大紅紙驅趕年獸,見到年獸因此跑了,各家各戶的鄉親們紛紛穿新衣戴新帽慶賀,到親朋好友家去道喜問好。此后每年如此,漸成習俗。
這個故事經過了千百年的洗禮,至今仍在被我們口耳相傳,可見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借助我們練習綜合分析時的思路,這個故事大概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年獸的傳說將中華人民的春節習俗串聯了起來,流傳千年依然震撼人心,彰顯了中化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放眼今天,作家莫言站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也是這種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種體現。
傳播了迎難而上、團結一致的正能量
年獸傳說中的村民們,在遇到困難與威脅時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團結一致熬夜備戰,為了家庭和集體勇于奉獻一切。這種精神正是中華精神的內涵核心,千百年來不曾動搖改變:回顧近代史,抗日戰爭時我們齊心協力絕地反擊,長征路上我們不畏艱險勇于犧牲;放眼今天,汶川地震時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復興中國夢上我們兢兢業業團結奮進,這種精神從古至今從未改變,一直激勵著我們、感動著我們。
體現了勇于創新求新求變的工作思路
在發現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時,村民們立刻發揮創新精神,將火藥塞進竹筒、在門口張貼紅紙,創新的工作思路讓村民們獲得勝利。同樣的,以往營業稅的征收囿于計算方法和稅種特點,一直陷入重復征稅的囹圄中,2016年5月份的全面推行“營改增”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是稅制改革的一把好手,可見創新的工作思路從古至今均是值得肯定的。
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很大的改編價值
在文化產業愈發興旺發達的今天,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寶庫,具有巨大的挖掘空間。幾年前火遍全球的《功夫熊貓》系列電影就是基于中華民族的熊貓文化改編的,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著手于此,如動畫電影《小門神》,便是依托于年獸文化和門神文化創造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
我們在練習態度觀點類題目的時候,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種以寓言故事為題干的題目呢?
·例
有一個人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便找到一位禪師訴苦。禪師問他:你有妻子嗎?那個人說:有。禪師又問:你有子女嗎?那個人說:有。禪師又問:你的身體健康嗎?那個人說:還行。禪師說:你有妻子,有子女,還有健康的身體,怎能說一無所有呢?談談這則故事對你的啟發。(2015年5月9日天津)
·分析
通過閱讀本道題目,我們發現題干給了我們一個抽象的富有哲理的故事,并且發現這道題目的觀點在于知足。因此,我們可以用開篇點明“知足”-分論點論述知足-結合自身談怎么辦的結構進行作答。并且在作答過程中可以利用例子來充實自己的答案,比如面對田園生活感到知足的陶淵明、滿足于自己從政業績的范蠡。
春節的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活潑的兒歌生動形象地概括了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韻腳工整,流傳度廣。當然,這并不是全部的習俗,提起春節,我們還能想起壓歲錢、新衣裳、挨家挨戶的拜年,甚至在今天,我們還可以搶購火車票、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去微博和彈幕網站吐槽春節聯歡晚會、各大酒店的包桌年夜飯、短信拜年和微信拜年、搶紅包甚至是旅游過年等等。
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擁有了更多的習俗和慶祝方式,創新果然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微信紅包,也能夠給我們的春節添加一些新鮮感。
在我們遇到組織管理的題目時,尤其是活動類的題目時,大家總是翻來覆去地說那么幾個老掉牙的形式:演講比賽,歌唱比賽,辯論賽……總這么沒新意,把自己都說煩了,不如效仿我們常過常新的春節,把自己的活動形式豐富一下:
·例
政府和學校組織促進就業的相關活動,作為政府工作人員,你如何開展?(2015年8月6日云南)
·分析
單看就業這個主題,我們很可能最終又落到了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或者是招聘會講座上面去了,既然要創新,就不妨把春節新習俗的好思路融入進來:
1、征集自我推薦詞。邀請學生把自己的優勢長處、求職意向編寫成兒歌或者打油詩,展出邀請企業參觀,并請學生當場進行講解;
2、邀請企業開展“搶面試資格”的活動。企業對較為滿意的求職人發放面試邀請,并利用模擬搶票、秒殺軟件讓求職人進行“搶購”,從而決定面試先后順序,先面試的人選一旦符合企業期望值,直接錄用,并取消后續求職人的面試安排;
3、建立“求職者大吐槽”微博號。開設微博公共號,每周發起一次話題,選取參與本次活動的一家企業開放評論,接受學生和求職者的夸贊和吐槽,從而提升大家對該企業的了解;
4、建立求職微信群分享信息。在群內設立規則,求職成功的同學需在群內發放紅包并分享求職心得,接受其他群成員的提問;同時群內安排政府工作人員加入,隨時接受和回答求職者對活動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活動調整,以達到更好的活動效果。
繼續完善“春節”文化名片
相信很多同學都看過這樣一個帖子:帖子內匯集了猴年、雞年的春節來臨之際,各大奢侈品品牌上架的限量版商品,有綠眼睛的大公雞的包、堆金砌銀的猴頭粉底盒、丑到讓人傷心的猴頭首飾……結尾,發帖人忍不住長嘆一聲:“親愛的奢侈品商們,你們對中國風和春節是不是有什么誤解?”
可能是真的有誤解——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在當下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微弱。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曾寫道:“學文的不如學理的,學哲學的不如學外語的。”這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直至今天,我們的專業選擇似乎仍然沒有什么改變,史學哲學皆沒落。唯有財會留其名。走進生活,星巴克里的人永遠比小茶館里多,考托福的人永遠比學文言文的人多。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似乎止步不前。
直至去年,傳統文化節目《成語大會》一炮而紅,《我在故宮修文物》走向大銀幕,一部《大圣歸來》感人淚下好評如潮,我們似乎發現,好像并沒有那么糟糕。只要我們永葆創新意識,樹立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堅守本心,做好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終將“走出去”,終將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一顆永不隕落的星。
作為歷年來的考察重點——文化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重點熱詞,作為馬上就要走進考場的你,有沒有做好準備呢?
·例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科學精神,電視臺開設了《漢字大會》《成語大會》《最強大腦》等節目,收獲了高收視率。對此你怎么看?
·分析
這種題目彰顯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一般情況我們應該秉持贊成態度,并且著手分析這些節目帶來的有利意義——樹立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軟實力、順應了創新潮流、弘揚了傳統文化、給傳統文化投入市場做出了表率。當然,僅僅依靠幾個節目弘揚文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在頂層設計上予以重視,稅率上予以優惠,堅持創新堅持挖掘潛心創作做好宣傳,讓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弘揚傳統文化的事業之中。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