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曾經做過一個專題叫做中國人的信仰是什么,那么中國人是不是沒有信仰呢?恐怕在每個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在2011年6月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MBA發展論壇上,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將,中國企業家的價值觀大多都遭受到金錢的挑戰。
由暨南大學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MBA發展論壇暨第二屆中國EMBA高峰論壇”于2011年6月17日至19日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記者:像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很多人也把它認為這是咱們商學教育和商業倫理道德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根源。不知道您從哲學角度對這個問題,關于商業倫理道德的陳述包括商業教育這一塊有什么想法?
傅佩榮:基本上我們是一個人,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的。你今天從事的行業,像士農工商,每一種行業是你個人的興趣跟能力,在社會上一個表現的機 會。通過各種管道、渠道來發展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可以安頓生命,成家立業。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貢獻,這都非常好。所以在金融危機的時候,你遇到企業界各種挑戰的時候,你不能只把它看成企業界的挑戰。
我們常常說中國人現在開始有錢了,價值觀受到挑戰,有錢之后你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項。你選擇什么,你為什么這樣選擇,你一怕選擇就有壓力, 因為你選一個就要放棄別的,你要排優先順序。在這里面就有一套價值觀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商學教育的挑戰,你除了要把本行的能力準備好,以便發揮你的 才華。在全世界的競爭平臺取得成就,同時你要表現中國多數人的特色,我們常常講儒商、儒商,中國人念書的特色。中國人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我 們就要去證明,第一它對于今天經濟的競爭的環境是否有幫助。你學中國的經典得到某些啟發,能不能幫助你對于今天這種全球經濟的一種挑戰,能夠成功。
第二,你成功之外還要活的快樂,也就是說企業家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都有錢了,都成功了,然后就看你生活的品質如何。你生活的品質跟你傳統的文化素養都有直接的關系。
如果華商今天在全世界經營成功了,而沒有受到尊敬的話,別人恐怕認為華商只是拼命賺錢,拿回到你自己的國家。外國人他就有壓力了,你現在有一種 理解,中國文化讓你能夠掌握到天下大同的理想。你自己有成就就要幫助別人有成就,這樣一來的話,全世界的人都樂于見到華商的成功。
筆者長期從事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始終認為,只知道賺錢只能是老板,而把企業做大做強才可以叫企業家。社會責任是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營 造競爭優勢的基本功。現代管理大師德魯克。他說企業惟一目的是創造顧客。萬科90年代中期面對深圳房地產業普遍認為利潤率低于40%不做的局面,卻提出“ 高于25%”不做。正是這種穩健的心態,使萬科從1984年5月創建到現在創立了地產界品牌,并以出
色的物業管理領導行業潮流。今天,在房地產行業仍然上演暴利的今天,萬科做出為民安得廣廈千萬間的設想,無疑又表現了企業的強烈社會責任感。
作為一個企業,能否做大做強,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取決于這個企業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不僅是投入,而且能產生無形和有形的經濟效益,有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且意味著企業收入更高,運營風險和成本則更低。
我們的企業天天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和發展,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保護這塊土地的責任,成為這塊土地的保護者;你在這個環境中生活,就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保護這個環境的責任。記住,你保護了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就會哺育你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