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不提拔你,就因為你只想把工作做好》的文章,很多人發表觀點,大家都很有感悟,各自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本質,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沒有對錯,只有站在哪個角度去看。
其實老板要用的人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吃定老板”的人,他們可能是老板的親戚、同學、發小或者一起創業的伙伴,他們跟老板一起打拼好多年,忠誠度高、歸屬感強、視野狹小、一般能力都不怎么強,但有一點,只要企業不倒閉,這一部分人就“吃定”了老板,因為老板“欠”他們;第二種人是八面玲瓏的人精,老板想說但又不便說的話他說(貌似一心為公的模樣),老板想干又不敢干的事他做(貌似一副膽大妄為樣子),智商超高、能說會道、特別會看老板眼色行事,深得老板的賞識;第三種人是踏踏實實干活的人,這一部分人是企業的“中流砥柱”或稱之為“干將”,沒有這些“干將”,前面這兩種人就要去喝西北風了,但事情就那么怪,偏偏就是第三類人在企業最不吃香,流動性也最大。
我研究了很久、訪問了很多離置的員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種人有自知之明,離開這家企業自己就如同喪家之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跟著老板,要求也不多,老板也不會給這些人很高的待遇,但一定要養著這些人,甚至讓他們在關鍵崗位上;第二種人是有老板需要的價值,乾隆說過:“不聾不瞎,不配當家。”他們大多都很識相,能夠幫老板處理一些難題,理解老板的苦衷,可以說是老板“離不開他”,正如乾隆明知和珅不是什么好人,還重用他;第三種人最辛苦、功勞也最大,還常常覺得自己是靠本事吃飯的人,也很“憤青”,認為自己不像第一種人靠“裙帶關系”寄人籬下混口飯吃,更鄙視第二種人溜須拍馬、軟骨頭一心只想討好老板,就是看不慣老板用前一種毫無用處的“廢物”和后一種只動口不動手的“馬屁精”,覺得老板太昏庸,有時常常逼得老板進退維谷、下不來臺,這貌似正直的背后就是這群人流動性最大的原因。再換一家企業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一只更比一只黑,只有一只不太黑的還有雜毛,那就是第一個老板。
對于老板來說,用君子能成事,用小人能成大事。
這句話聽起來讓人有點不怎么舒服,但事實如此。人一生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高人指路(方向導師),需要貴人幫助(關鍵時刻的關鍵人),需要個人努力(個人實力),更需要小人監督(防止犯錯誤),正如古人所說“天下國家之事,敗于小人者十一,敗于君子者十九。”小人也許能力不強,也許有很多缺點,但對于老板來說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而那些干將則完全相反,他們作風硬朗、能力超強、思想活躍,隨時都會威脅到老板的安全,所以老板就用這些小人不斷的防著他們、監督他們,斗爭到最后,往往是兩種結果,要么干將屈服,要么干將被干。
秦王要王翦打楚國,王翦說:“老板,打仗可以,但要先給我一塊地。”秦王一想這小子有求于我,于是馬上答應;又走一段路,他又寫信對秦王說:“老板,我家缺錢。”秦王想王大將軍也就這點追求,于是又答應了。王翦部下急了:“老大,你這么干不怕老板發脾氣砍了你的腦袋?”王翦笑笑說:“兄弟,你有所不知,我們老板生性多疑,如果我什么條件都不提,我才最危險,他會懷疑我帶著這幫兄弟跳槽啊,我帶的可是60萬人,秦國的全部軍力啊!”
人在職場不需要研究過多的潛規則,但要懂得生存之道,老板用人同時也在時時防著這些“干將”跳槽,其實,在能力和忠誠度之間,老板選擇的往往不是能力,誰都不愿用 “靠不住”或者“不靠譜”的人,那太危險,失敗的代價太大,所以寧愿選擇用保守,也不選擇沒把握。
其實老板用人的原則就是忠誠第一、能力第二,如果沒有忠誠度,能力越強越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