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濟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市國稅局、財政局、教育局等6個部門,在駐濟高校和職業類院校中啟動了大學生創業助推系列活動。12月6日,由各部門、創業明星和創業指導專家組成的創業宣講團,赴濟寧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首場“創業明星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和“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宣講會”,除進行政策宣講外,現場還接受創業咨詢。隨后,該宣講團將在一周內到曲阜師范大學、濟寧醫學院、濟寧學院等院校開展活動。
近年來,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濟寧市緩解就業壓力的一枚關鍵棋子。截至11月初,濟寧市已建成大學生創業園11個,認定創業培訓基地58個,新增創業人員667人,帶動就業4537人,各項數據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長。
然而,與龐大的在校生基數相比,大學生自主創業者比例仍然較低。大學生創業宣講團的大舉入校能否掀起冬日里的創業熱潮?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又存在著哪些誤區?帶著疑問,記者走進校園一探究竟。
第一關
邁過心里那道坎
“研究生想找個好工作都很難,更別說我們高職的了。”濟寧職業技術學院2010級電子商務專業的曹冰冰沮喪地說:“確實想過要創業,但比起公務員、事業編,總感覺有些不靠譜。”
據該校招生就業處處長程峰介紹,即便校方一直鼓勵學生自主創業,還聘請專家開設創業指導課,向學生普及和解讀相關政策,但始終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創業積極性。該校真正投身創業的學生微乎其微,僅占總人數的1%左右。在他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對創業認識不到位。
針對類似狀況,曲阜師范大學分管大學生創業的校團委副書記屈躍寬解釋說,“我們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北方和農村,受傳統思維影響大,學生思想相對保守,穩定、體面等成了普遍的擇業訴求。相對而言,創業則因具有一定的風險,很多學生都不愿嘗試。”
屈躍寬認為,要有效地提升創業人數,首先大學生要擺正心態,正確認識成長機遇、求職取向、成功標準等價值理念。當大學生充分意識到個人價值的實現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以后,“創業”才有可能深入內心,創業憧憬、創業精神也才能得到有效調動。邁過心里那道坎,“路”,便擺在腳下了。
第二關
不以利小而不為
“我們尚萊特家政服務中心的雛形是校學生會的勤工儉學部,剛開始義務為同學介紹家教、兼職等工作,完成注冊后才將業務漸漸拓展至曲阜市。”正在曲阜師范大學讀大二的尚萊特家政服務中心外聯部部長許允龍介紹說,“從吃閉門羹到長心眼,公司從義務服務到注冊成為合法個體工商戶的轉變似乎水到渠成。”
濟寧市就業辦公室的徐錕在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宣講會上講到,很多大企業家是從做回報率極低的小本生意起家的,小投資、低風險的項目也是大學生創業的明智選擇,不以利小而不為,逐漸積累,是創業成功的前提。
“抓住一些新穎的小切入點能使創業項目平穩落地。”畢業于濟寧技師學院的宋快樂所創辦“小丑快遞公司”,以員工裝扮成小丑的樣子給親朋好友送驚喜、道歉等為主要業務,符合時代訴求的小創意使企業得以明確定位。
創業項目選擇從低姿態、小切口推開去,每一個環節都盡可能做到切合實際,創業過程中,完善的市場調查、清晰的定位、踏實的工作態度和堅定的毅力缺一不可,具備這些不光可以幫助創業項目順利“活下來”,也才有機會“活得好”。
第三關
給創業一個支點
“在學校未來青春創業社建成前,我們的創業夢想更接近空想,對政策認知、公司注冊流程等了解太少,不知從何下手。”百達通信摩爾項目負責人楊占圓說,“現在創業困惑和難題都能在創業社解決,為我們創業提供了支點。”
曲阜師范大學未來青春創業社于今年3月24日成立后不到一年,就有10個創業項目入駐,其中兩個項目已成功注冊。
創業社理事長黃江生說:“通過創業社幫助,一些校園項目順利邁入市場,但這仍滿足不了需求,對政策的理解和推行對創業項目發展更為重要,大學生創業助推活動在社會和學校間搭起了互通橋梁。”
近年來,濟寧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學生如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或《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從事個體經營,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等;小額擔保貸款額度也將提高到5萬元,并區別情況由財政給予50%或全額貼息等。此外,濟寧技師學院等58家院校被認定為創業培訓基地。“創業引領政策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啟動提供了支點,但政策要轉化成實效還是要各部門協助多加把勁,做好后續服務。”屈躍寬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