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元帥與士兵》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元帥道來廣州看望集訓隊員,隊員們聞訊集合,請元帥去訓話。元帥低聲埋怨:“亂彈琴。”爾后,他緩步走到隊列前:“要我講話,我就兩個字,解散!”大家面面相視,疑惑不解。元帥走到大樹下,坐在棕墊上,招呼大家圍過來,笑瞇瞇地說:“用訓話代替訓練,能訓練出打硬仗的士兵?我是來找大家談心的,來幫助你們解決困難的。”隊員們的拘謹一下子飛到九霄云外,元帥和士兵親切交流,關系融洽。
結合上述事例,談談對“交往禮儀重親和”的理解。
交往禮儀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遵守交往禮儀的基本要求,即是提高個人道德素質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交往禮儀是一個人文化修養和優良品德的外在表現具有很重要的親和作用,遵守交往禮儀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與交往對象的距離。取得對方的理解,以利于溝通,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名言:禮儀是在人的一切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層藻飾,使它們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 —約翰·洛克
相關鏈接
人們在交往中,往往會因為彼此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近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親和效應”。這種接近會使雙方萌發親密感,進而促使雙方進一步接近和互相體諒。
因此,在交往中,交往雙方都應當努力創造條件,是彼此都處于“自己人”的情境之中。要善于使用尊稱;認真傾聽對方的言談,目視對方,積極呼應。
既往禮儀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任何一個人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范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要受到禮儀的約束。自覺地接受禮儀約束的人,就被人們認為是“成熟的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反之,就會受到人們的排斥,社會就會以道德輿論的手段來對他進行批評。中職學生畢業后將步入社會,并開始職業生涯。在工作崗位上將面臨如何與領導、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進行自我形象設計,如何盡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等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得不好,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效果。學習和踐行交往禮儀,不僅能滿足我們走向社會的需要,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
交往禮儀,反映社會風貌和公民文明程度。遵守交往禮儀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倡文明的社會風氣,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講文明、有禮貌、懂禮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交往禮儀表面看反映的是人際交往的方式和行為,但它卻代表著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如果這種道德力量能偶潛移默化地體現在全體公民身上,就將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遵守交往禮儀的基本要求,可以展示我國人民講文明、講禮貌、熱情大方、自尊自強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增進國際交往。
自覺踐行交往禮儀規范
握手禮: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禮儀形式。
鞠躬禮:鞠躬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種禮節方式。
致意:致意是一種不說話的問候禮節,常用于相識在社交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人們往往采用招手致意、前身致意、脫帽致意、注目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問候和友善之意。
這些交往禮節對我們的人際交往有什么作用?
自覺踐行交往禮儀規范,首先要養成遵守交往禮儀規范的習慣。作為中職學生來說,要著重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文明的言談舉止,會使他人樂于接近;粗俗的言談舉止,會使他人疏而遠之。一聲親切的稱呼、一句得體的問候、一次善意的交談等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會影響我們的交往活動。許多同學往往會因為一些不合乎禮儀規范的處世態度、習慣動作、口頭禪,而使自己處于尷尬或被動的局面。
每天按時上下課,不遲到、不早退,是作為一名學生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 規定。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 上課、下課時間問題,同事反映了一個人坦誠守信的 素質修養。遵守時間的人,一向為人所尊重。遵守時間是培養一個人責任心的 有效方法之一。作為學生,培養責任感,培養對他人的尊重,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就要從最簡單的遵守上課、下課時間做起。
名言: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孟德斯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