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缺錢、股市缺錢、樓市缺錢……“錢荒”頻頻來襲,造船業亦未能幸免。由于“錢荒”,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不得不大幅裁員,引發了業界一片熱議。
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在調結構的背景下,適當收緊流動性資金將會成為未來央行貨幣政策的基調,即便是本輪所謂的“錢荒”結束,部分銀行間空轉的資金流入實體領域,陷入低迷的造船企業要想獲得足夠的信貸資金,依然是困難重重,造船業想復蘇還很困難。
遭遇“錢荒”大裁員
在造船業陷入漫長的“寒冬”時,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終于走到了大裁員這一步。
7月1日、2日,部分勞務派遣人員圍堵在熔盛重工南通工廠的門口討薪,稱員工被拖欠三個月的工資。
熔盛重工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表示,目前南通工廠擁有1.15萬人左右,而按照計劃可能會縮減人員至8000余人,減員總數估計在3000人上下。最近幾個月公司已裁撤員工約8000人。而今年年初時,熔盛重工約有員工2萬人。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高博軒表示:“作為長周期行業,陷入低迷的航運業在未來數年之內都難有明顯起色。而下游持續低迷的行情勢必會傳導至上游造船業,在訂單減少的情況下,為了縮減開支,造船業裁員將會趨于常態。”
“對于陷入財務困境、資產負債率高達70%且流動負債占比達73%的熔盛重工來說,在保持公司正常運營的情況下盡力縮減開支,更顯必要。”高博軒強調說。
盡管大裁員讓熔盛重工陷入了泥淖之中,但對于這家負債總額超過350億元的民營造船巨頭來說,最糟糕的打擊還是來自于債權銀行態度的改變。
一位不愿具名的債權銀行人士透露,債權銀行正密切關注熔盛重工,熔盛重工的裁員和后續事件已打擊了債權銀行的信心。作為熔盛重工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的國開行,最近也對熔盛重工進行壓貸和斷貸。2011年,國開行前后曾提供350億元的授信支持熔盛重工發展。
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熔盛重工如今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為前些年的瘋狂接單“埋單”,手持大量的訂單需要極大的資金需求,船東不再像昔日那么“慷慨”,將首付款壓得極低,而銀行也不那么“熱心”借錢,遭遇“錢荒”在所難免。
事實上,熔盛重工遭遇“錢荒”只是中國造船業的一個縮影。在整個行業陷入“寒冬”時,造船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信貸危機。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透露,由于銀行普遍收縮銀根,部分船廠已經拿不到銀行貸款,甚至連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放心保)公司都不愿意提供保函。福建華東船廠董事長陳為仁也表示,中小民營企業普遍遭遇各大商業銀行的逼債,還不上貸款的船廠被迫將資產拿去抵債。
高博軒認為,在調結構的背景下,適當收緊流動性資金將會成為未來央行貨幣政策的基調,因此即便是本輪所謂的“錢荒”結束,部分銀行間空轉的資金流入實體領域,陷入低迷的船舶企業要想獲得足夠的信貸資金,依然是困難重重。
不過,對于造船業存在的信貸危機,中國船舶(600150,股吧)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表示,國有企業和骨干民企還是能獲得國家的信貸支持,并未爆發危機。他同時表示,國家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兼并重組,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復蘇之路漫長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新承接訂單為1375萬載重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4.2%;造船完工量為1719萬載重噸,比去年同期下降23.7%;5月底,手持訂單量為10351萬載重噸,比去年同期下降23%。
盡管新承接船舶訂單大幅增長,但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表示:“新接訂單的增加并不意味行業形勢轉好,目前造船價格太低,船廠依然壓力很大。”
熔盛重工公布的數據稱,今年上半年,熔盛重工已接獲訂單遠超去年,其中包括2座自升式鉆井平臺海工訂單,價值超過20億元,并各有一座同類型產品的選擇權。根據2012年財報,熔盛重工去年僅接到了兩艘礦產運輸船只訂單,遠遜于2011年的24艘。
但訂單增加并不意味著收入在望。熔盛重工此前發布的未經審核的財務數字顯示,截至3月31日,該公司流動資產為229.41億元,總資產為445.21億元,總負債為325.98億元;3個月營業收入僅為7.44億元,凈虧損7.29億元。
巴克萊援引熔盛重工過去兩年累積的巨額債務稱,熔盛重工已出現財務困境,該公司在2012年末的債務達251.2億元,為2010年債務的1.5倍。根據財報,熔盛重工今年必須償還超過150億元債務。
據悉,去年年底以來,已有十多家寧波、臺州地區的造船廠停工停產,尋求重組。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機械行業分析師認為,民用船舶制造領域的產能嚴重過剩,因此在此輪造船行業低谷期,預計70%~80%的民營造船廠會破產倒閉。
高博軒表示:“在當前行情之下,造船企業首要做的便是收縮戰線,一方面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另外,當前海工裝備領域發展前景較好,可以在完成戰線收縮之后進行適當的轉型。”
在高博軒看來,造船業想復蘇還很困難。
高博軒認為,判斷造船業的復蘇時間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一是造船業的復蘇要領先于航運業;二是造船業的造船周期目前大約為20個月;三是航運業的復蘇取決于整體經濟狀況。因此,在當前國內調結構、國際經濟形勢又不穩的情況下,造船業要走出“寒冬”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