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來與東南亞競爭,這是困擾中國制鞋企業的難題:原料相同,管理層相似,而勞動力成本卻比對方高出約一倍。
“訂單東南移”的趨勢近來愈加明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從亞洲鞋業協會獨家獲悉,該協會從多方調查出來的結果顯示,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目前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的訂單。
訂單東南移
“如今,東南亞當地鞋廠的管理層中不少人都講中文,主要是從大陸或臺灣派過去,管理水平已與大陸相差無幾,產業配套也逐漸完善起來。”耐克一家代工廠的負責人如是介紹東南亞目前的鞋業現狀。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從2003年到2013年,中國制鞋工人工資在這十年中增長3.5倍,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后勞動力成本上升迅速,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累計升值超過30%,加上其他成本上漲,利潤基本被蠶食完。目前,中國鞋子價格優勢已喪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東莞等制鞋基地有不少大廠的工人銳減一半,三成訂單已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在鞋材方面,相當一部分還是從中國運過去,但自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后,這幾年以來都可享受免稅,這方面成本明顯減少。當生產條件相差無幾時,用工成本卻相差一倍左右,海外客戶越來越喜歡將訂單落在東南亞,為了順應客戶的需求,從大陸轉移到東南亞的生產線日益增多,臺資企業轉移趨勢尤為明顯。”上述耐克代工廠負責人稱,目前成本壓力嚴重困擾著大陸制鞋業。
該負責人還介紹,目前大陸東部沿海地區工人月薪大約是500美元,印尼大約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對于鞋企而言,生產線轉移東南亞后,平均一個工人的工資支出就可節省2000~3000美元,假如是1萬人的工廠,一年就可以節省2000萬~3000萬美元的人工費用,這是非常可觀的。
了解到,為耐克、阿迪達斯、Reebok等多個知名品牌代工,約占全球運動鞋及休閑鞋市場20%的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9904.TW,下稱“寶成”),近年來陸續在江西、河南、湖南等地新建工廠,但還是趕不上往越南和印尼轉移產能的速度。
寶成“砍掉”大陸兩成生產線
寶成前不久發布的數據顯示,該企業2012年底在全球的生產線一共523條,其中中國大陸的生產線為204條,比2011年底255條減少51條。而寶成同期在印尼和越南的生產線卻明顯增加,印尼從2011年的134條增加到157條,越南從140條增加到156條。這兩個國家在之前與中國大陸生產線還相差100條以上,2012年卻縮小到不足50條。
寶成方面稱,為配合品牌客戶的訂單配置及善用各地生產優勢,該企業去年將部分中國大陸產能轉移到印尼和越南,2013年持續強化產能調度彈性,讓中國大陸、印尼以及越南三地產能比重更加均衡。
人工成本持續上漲對制鞋業務的營運效率產生了一定影響,寶成旗下鞋企業績甚至出現負增長。2013年1~6月,寶成子公司裕元工業(00551.HK)營收37億美元,僅同比增長1.4%;寶勝國際(03813.HK)營收8.86億美元,同比微降0.3%。值得關注的是,寶成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率已經跌至2.4%,下滑到鞋業約定俗成的5%這條“正常”臨界線下,而去年同期為6.5%。
與制鞋巨頭寶成相比,中小鞋企并不具備在海外設廠的能力,面臨壓力更大。當客戶將訂單轉移至東南亞時,這幾年,東莞等地陸續有一批鞋企倒閉。
“現在,中國年產鞋130億雙,其中出口100億雙,內銷30億雙,盡管內銷增速迅猛,但在短期內以出口為主的格局還不會被打破,假如海外訂單轉移加速的情況不引起注意,很可能沿海地區的大多數工廠在5~10年都轉移或關閉,這個從業人數高達1900多萬人的鞋業將面臨巨大沖擊。”李鵬如是表示擔憂。
廣州臺商協會前會長吳振昌也稱,“其實,全球總體消費沒有減少,大陸部分訂單正被越南、印尼等國家瓜分走,東南亞處于產業經濟高速發展期,鞋子、服裝、電子等產業已逐漸與中國大陸勢均力敵。為了避免產業大規模轉移影響到就業穩定,中國政府有必要通過多種方式來減輕企業運營成本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