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中,儲蓄與拯救是同一個字SAVE,可見儲蓄之對人生的重要。
我們這代,從小接受“儲蓄”的教育,連玩具都有做成小房子的儲蓄箱,屋頂的煙囪管是一只塞硬幣的小洞。我家堪稱銀行世家,外祖父、祖父,都一輩子服務于中國銀行,因此從小就記住什么“滴水可成河,人生應儲蓄”“少年勤儲蓄、青年生力足、中年萬事盛、老年全家福”等鼓勵儲蓄的老格言。在我父母親年輕時候,跑交易所、軋金子等如同泡跳舞場跑夜總會一樣,不是好青年的作風,是祖父、外祖父所絕對不允許的,視之為投機之舉……而定時儲蓄,才是一個好青年的楷模。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我自小也養成將壓歲鈿和零花錢塞入儲蓄箱的習慣,然后湊成一定數目,爸爸媽媽替我存入銀行。那個時候,一百元也屬一筆錢呢!
一度,銀行業務沒有個人按揭借貸,只有儲蓄,所以在我們概念里,銀行就等于儲蓄所。那時的儲蓄所都很親民,沒有亮錚錚的不銹鋼大門,就設在沿街的普通民宅,一共只不過四五個職員,治安也好,沒有保安也沒聽到有搶劫案。儲蓄所小小的沒有冷氣暖氣,卻春風陣陣。客戶都是附近弄堂的居民,與儲蓄所職員十分熟諳,親如街坊,還會幫一些文化不高的老人和家庭婦女填寫存(提)款單,一點也沒白領架子,男男女女套著一副袖套,兢兢業業。
那時候,物質世界還很單純,銀行也不像今天這樣電子化、冷漠化,對十塊二十塊的儲戶一樣熱情接待。后來,資本家存款解凍,有朋友約我們加盟一起去深圳做生意,思量再三,還是婉拒。朋友果然發了財,我們自忖無他的魄力能耐,但一點也不羨慕,相信好心情始終是生活質量的最大保證。所以我們至今仍拒絕炒樓炒股炒金做生意,篤信平安就是福,時常有點節余就滿足了。
今天,儲蓄被視為最落后的理財方式,其實,這是對儲蓄的一種誤解。儲蓄形式除將錢存銀行外還有多種形式:買保險、基金股票等一切長線投資,只要不是頻頻買進賣出,都是儲蓄的一種形式。
我始終相信“滴水可成河,人生應儲蓄”的老話,早早養成儲蓄習慣,當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至少可令老來衣食無憂。
或許我們這一代真的已很老土了,人人都在賺快錢炒快錢的今天,卻在這里嘮嘮叨叨講儲蓄!我們這一代連情愛都是一分一厘珍藏在內心戶口里儲蓄著,歷經政治的浩劫及種種紅塵俗浪引誘,如電視中熱播的《金婚》那樣,兜兜轉轉,風風雨雨,聚成一輩子的不離不棄和相守。不似今天的“一夜情”,那是一種不成熟不負責的投資,“未婚同居”則為一種感情透支,還有,好比今天買進××股,明天放掉轉換更好的××股,這山看著那山高……沒完沒了的患得患失和算計,缺乏誠意…… 結果弄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這代視人情為人生的一筆可貴的無形資產。中國古語,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皆因在我們內心的戶口里,不理人世間如何現實勢利,人情始終是永不會貶值的硬通貨:今天流到你這里,明天流到我這里,在不息的流動中不斷升值,但你必須有定時儲蓄的好習慣,才能擁有它。定時儲蓄不在數目大小,貴在堅持,哪怕只是一點小數,始終是進賬而不是賒賬,很有一種幼年時將零錢塞入玩具積錢罐里的回憶。
儲蓄真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它讓我們學會沉穩和不懈,為著一份細水長流的承諾和責任,將對生活的感恩和向往一分一文地儲起來,守望相助,知足常樂、腳踏實地地守著日子!
作者:程乃珊 來源:www.jwb.com.cn
Tags: 儲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