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不是嘩眾取寵,而是讓人知道其中信息是否有價值,這是推銷自己、讓你脫穎而出的藝術。
無論你有沒有聽說過風險投資界的簡歷傳說,你一定知道一條重要的求職法則:不要讓你的簡歷超過兩頁A4紙。當然,細分條目還包括用醒目字體表明你希望應聘的職位以及證明自己的相關經歷。各家人力資源總監的唯一共同點是缺乏耐心,不要試圖在這點上挑戰他們,因為事關你的未來。
所以當今年2月25日,一個叫Chris Spurlock的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專業學生把他Infographic式的簡歷遞給《赫芬頓郵報》時,世界就變了。正如許多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一樣,Chris Spurlock會用Adobe創意軟件、會音頻視頻編輯、會弄弄攝影攝像、會一點點編程,也在一些小報紙、網站做過實習……他之所以火了,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簡歷做了優質的包裝,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很巧地被Twitter了一把。
這份看起來很復雜的簡歷讓郵報的編輯很是吃驚,他們把它貼到了College專欄中,標題是:“這是不是有史以來最酷的新聞學學生簡歷?”緊接著《赫芬頓郵報》流量與趨勢編輯Craig Kanalley Tweet了它,并且迅速引起了病毒傳播。科技博客TechCrunch在對此事的報道里說:Spurlock被瘋狂轉播的簡歷,以及他本人對Infographic的熱愛,最終促使了Kanalley聘用他為《赫芬頓郵報》的Infographic設計編輯,而Kanalley對這件事情的評論是:“這是向人們喜聞樂見的優質內容邁進的一步。”相比之下,Spurlock就沒有把自己抬那么高,他說:“我只是發現Infographic越來越流行,這是正在發展的新空間,然后我意識到,在傳媒專業學生越來越多而職位不斷減少的今天,你要被人發現,就要做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
其實在Chris Spurlock之前很久便有讓面試官驚訝的簡歷出現,不同的是前者被Tweet了。2007年正是美國勞工市場低靡的時候,一個叫Joe Kelso的人應聘創意工作,他把自己的簡歷做成了一張電影海報:一個被捆綁著但是在咆哮的男人,底下一行黑色大斜體字寫著“他用個活結捆住了自己,但現在他出來了!”圖片周圍的空白里,紅色的粗體字醒目地寫明他的工作經歷、教育經歷以及其他技能。靠著這張海報,他拿到了一份非常滿意的工作。不過他后來告訴記者,在經濟危機之后,這份簡歷沒再為他帶來更多的機會,或許因為在經濟低靡的環境里,人們對簡歷所表達的呼之欲出的解放的渴望有比較強烈的認同,但是在經濟穩定時期,這張海報反而給人帶來不安定的感覺。
這份簡歷被另一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整理在近期的一篇報道里,主題是創意簡歷。一起出現的還有另外12份形態各異的求職簡歷,比如看起來像Facebook個人主頁或者谷歌搜索頁面的,甚至有用針線縫出來的布藝簡歷。據說這些簡歷都最終幫他們找到不錯的雇主—甚至是在經濟低靡期公司沒有招人計劃的時候。
在越來越經常被“看上去很美”的事物震撼到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認真地意識到視覺包裝的重要性,就連美國社會學大師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也說:“當代文化正逐漸成為視覺文化。”事實上,還有人更勝一籌。葡萄牙廣告人Jo?n Dornellas 在3個月以前做了一個App應用來推銷自己,放在蘋果應用商店里免費下載。在這個叫做JD Portfolio的App里,Jo?n簡介明晰地放進了自己工作的時間線:麥肯、奧美、YDream,可能出現的“您的公司”……還有單獨一項是:My own life,你可以在屏幕上指指點點就看到他的生活片段。在時間線之外,他還專門羅列了那些不適合按時間順序放置的內容和曾做過的創意。用戶們給這個應用的評價是:五星。
這個應用在廣告圈子里風傳一時,不論它最終是否為Jo?n帶來了他想要的機會,它還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曝光方式讓Jo?n的資歷被更多人看到─他們可能遠遠超出了Jo?n的生活,并且,更集中在創意相關的圈子里。但排除所有這些視覺或者交互上的“與眾不同”不說,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它們真的靠譜嗎?會不會噱頭過足,以至于面試官迷失在一堆花里胡哨里?
答案是:好的創意簡歷不會埋沒信息本身。真正優秀的創意簡歷不僅僅讓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秒驚嘆其神奇,更是在第二秒發現它的“有用”。“第二秒”當然是個夸張的說法,它只是強調:必須足夠快地讓面試官發現你的價值。也許人力資源總監的注意力會一時被別樣的簡歷樣式轉移,但他們工作的本質不會改變—發現那個對公司有用的人。所以“耐心有限”這個事實依然存在,沒有人會愿意在花哨空洞的簡歷里消耗時間成本,這比一張空洞的普通A4紙更容易讓他們嗤之以鼻。
所以關鍵詞是“合適”。
回頭再看Business Insider提到的簡歷,你會發現最終錄用結局圓滿的那些無不有的放矢。比如應聘Google公司的喬治亞理工畢業生Eric Gandhi制作了一份看起來儼然是Google搜索頁面的簡歷;而那個制作布藝簡歷的Melissa Washin(她是個平面設計師),本來就是為了向雇主表達她對縫紉剪裁相關設計的熱愛。正如美國一位職業顧問Lynn Berger說的:“你必須學會包裝你的簡歷,就像你不會穿著迷你裙去參加面試一樣,簡歷的形式要跟你所謀求的職位相契合。”
品牌識別(Brand Identity)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為人關注的領域。那些替麥當勞、IBM和索尼做品牌推廣的廣告界人士也許會告訴你一堆專業術語:開始做Corporate Branding(意思是企業品牌)吧,不過這是一個涉及MI(Mind Identity,意思是理念識別)、BI(Behavior Identity,行為識別)、VI(Visual Identity,視覺識別)三大識別系統的CIS(其實到這里你已經放棄了翻譯)戰略體系……其實這些術語的核心就是:如果讓消費者在看到你的產品、享受你的服務的時候馬上就喚起內心對你的品牌洶涌的感情—它也叫做忠誠度。通常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會很在意保持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品質感,因此不遺余力的為品牌作包裝。
這與創意簡歷的法則沒什么兩樣,如果要成功,重點不在于嘩眾取寵,而是讓人知道關于你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足以讓對方判斷出你是否可以為他們所用。并且歸根結底,無論用什么形式、走什么樣的傳播渠道,一切成功的前提是“你本身足夠好”—對應聘者而言是優秀的資質,對公司而言,是好產品和好服務。做個偶像派不難,難的是成為一個迷人的實力派。
——來源:網絡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