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么?余沉吟片刻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也有人問畢加索:“你的畫怎么看不懂啊?”畢加索說:“聽過鳥叫嗎?”“聽過。”“好聽嗎?”“好聽。”“你聽得懂嗎?
心態不好,說穿了,就是心太小了。 心態的“態”字,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 心若每天大一點,心態還怎會不好。
你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你郁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你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從容;你悲傷,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你嫉妒,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凡此種種,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自己這里。所以,每一次煩惱的出現,都是一個給我們尋找自己缺點的機會。
人生的每個抉擇都像是一個賭局,輸贏都是自己的。不管你壓的賭注大與小,選擇了就沒有反悔的機會。輸不起的人,往往也贏不了。
馬云有句名言:“當你成功時,你說的所有話都是真理。”的確,無論古今中外,成功者都以為自己手握真理,特別愛煲“心靈雞湯”,當然,他們也有這個資格,且銷路一向不錯。誰要不信,他立馬可以現身說法:我就是最好的例子。頗像舊時街頭賣大力丸的漢子。不過,成功者的心靈雞湯,即他們的經驗體會、成功訣竅、人生感悟、勵志名言,卻未必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畢竟,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個體差異,時空不同,機遇有無,投入多少,若被這些復雜因素一除,心靈雞湯就可能會立刻變得淡如白水。
李嘉誠是蟬聯多年的華人首富,也是煲心靈雞湯的大戶與高手。白手起家的俞敏洪,把“新東方”做得風生水起,中外聞名,創造了商界、學界一個奇跡。躊躇滿志的俞董,自然也沒少烹制心靈雞湯。在電視節目里,博客里,報刊人物專訪里,個人傳記里,俞敏洪的勵志名言俯拾皆是,無不精彩。譬如,“哪怕是最沒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個勇敢者去堅持做,到最后就會擁有希望”;“光有奮斗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去做”;“時間+目標+努力=成功”;“一輩子的目標要定得高遠,但每個階段的目標要現實,要永遠比周圍人做得好一點”……估計聽過俞敏洪演講的人數以萬計,看過他的勵志書的人更多,但如果想復制俞董奇跡,像他一樣輝煌,不夸張地說,幾無可能。
當然馬云的心靈雞湯也遍地都是,“看見10只兔子,你只能抓一只,抓多了,什么都會丟掉。”又說,“發令槍一響,你沒時間看你的對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明天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他還說過,“如果早起的那只鳥沒有吃到蟲子,那就會被別的鳥吃掉。”這些名言無疑都是經驗之談,都很有道理,很鼓舞人心,但要真想做到馬云那樣成功,還有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有很多不可預知的制約因素,因而,在電子商務界,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還是阿里巴巴在一枝獨秀。
除了成功的企業家,還有成功的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學問家,他們的心靈雞湯,雖風格不同,語言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歸納起來,其精神內核也基本上不外乎這幾個要點:志向遠大,堅持不懈,善抓機遇,方向正確,方法得當。這些話看似簡單,做起來其實難之又難,往往需要為之付出終生努力也不一定奏效,因而,能始終踐行的寥寥無幾。因此,依我管見,名人的心靈雞湯能養人,也能誤人;說其全沒用,不是事實,說其有大用,也不合實際。如果相信它是十全大補,喝了就一定能成功,經商成為第二個李嘉誠,辦學成為又一個俞敏洪,那就會誤人;如果不迷信它,隨意讀讀,受點啟發,像蘿卜白菜一樣吃下,則能養人。
再聊聊馬云說的“干貨”。他說: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1、錢,沒給到位;2、心,委屈了。這些歸根到底就一條:干得不爽。員工臨走還費盡心思找靠譜的理由,就是為給你留面子,不想說穿你的管理有多爛、他對你已失望透頂。仔細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為管理者,定要樂于反省。今天的年輕人,平靜下來應該問自己:1、我有什么,我憑什么?2、我要什么?3、我必須放棄什么?作為管理者,我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我們不欣賞你抱怨一切的態度。我們更欣賞那些修正自己,調整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完善邊上的不盡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