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道德經》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报D―《論語》
莊子:“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 ――《莊子雜篇·盜跖》
如果企業各階層之間缺乏互信、互助、互愛等基本道德準則,只關注自身利益、得失,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就會被這種風氣、環境與趨勢,促使各種關系變得微妙、雜亂,最終難于管理。
人與人之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反之,你玩我一寸,我還你一里。人與人的關系,就在彼此消漲,所謂遇強則強,遇弱則弱。處理得好,事半功倍;處理得不好,前功盡棄。倘若企業管理的政策機制寬厚,職員就淳樸;政策機制嚴苛、機關算盡,老板、經營者與管理者強作妄為,職員也就相應地變得狡黠難以管理。
因此,在當今這種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加強企業各層級間的換位思考,打造良好的職場心態,進而達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凝聚的為人之道,已是迫在眉睫需要面對與重視的課題。
根據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不同的身份、層級與職責,把企業人員劃分為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員工四大類角色,而主導企業管理風格與走向的就是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
企業的投資者(老板),就是企業的所有者,其角色十分清楚。企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其角色與職能較為模糊,經營者主要負責運營、決策,而管理者主要負責管理、執行。它們之間是各有分工、重點不同、互相配合:
投資者(老板):即企業的投資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在經營、管理中,真正擁有話語權的,就是那些掌握著企業經營與管理命脈的控股股東與主要股東,而那些小股東以及上市公司的那些散戶股東,便不在其列了,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控股股東,往往就是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也就通常所說真正的老板。很多非股份制企業,對“投資者”概念提得較少,而把投資者統稱為“老板”。
經營者:即企業經營運作中的直接運營者、決策者,經營者直接向股東負責,對企業的經營戰略、目標、方向、模式以及重大事務進行布局、決策與操盤。經營者可能是股東成員,比如很多企業的執行總裁、總經理、首席運營官等,也可能是對外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承擔經營層的職務與并行使相應職能。還有一些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他們可能不屬于經營層,但因為在某些業務職能與領域內,他們有很大的話語權,可以左右企業經營的方向與變化,也可以把他們歸屬于經營者的這個范疇。
管理者:即企業管理過程中的直接管理者、執行者,可能有股東成員作為管理者,也可能是各層級的管理人員。
目前在企業管理中,投資者、經營者與管理者均呼很累,不僅“勞力很累”,而且“勞心更累”。在壓力巨大的職場中,為了讓管理由“心累”變得“輕松”,就亟需重新調整管理心態:
l 老板,別漠視你的職員:身為企業的老板,可能存在有意無意地漠視、傷害企業職員的習慣與行為,一旦職員為此感到失落之后,便難以與企業同心協力、同舟共濟。身為老板,何不保持平常心,平等、真誠、友愛地善待你的職員。
l 經營者,別迷失方向:身為企業的經營者,手握企業大權,各類資源任由調配,心態務必擺正,時刻提醒自己走好每一步,勢必成就一番事業。倘若貪圖私利,也許風光一時,也許得快意恩仇,結果難免變成一盤殘局。
l 管理者,別埋怨你的老板:身為企業的管理者,屬于企業的夾心層,有很多事務需要去管理、執行與監督,卻又無法自作主張,存在企業的政策約束,需要層層的請求。在管理過程中,與其把矛盾轉移給老板,制造抱怨連連;不如站在理解的角度,力所能及地為老板分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