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追求單店的盈利水平,還是堅持對規模化利益的不斷追求?此前,對于中國的不少家電連鎖企業而言,這還是一個難以抉擇的選題。
日前,隨著百思買電器正式宣布退出中國市場,轉而對全資并購企業五星電器未來發展的大力支持,意味著在經歷了百思買5年多的不成功堅守,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曾經的“鵬潤電器”試驗后,追求規模化利益仍是眾多中國家電零售企業的發展方向。
連日來,“百思買自有品牌退出中國”一事迅速在國內家電零售市場上掀起陣陣熱議。
多位國內家電零售企業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采訪時表示,“對于百思買退出并不意外,5年只開9家店,我們都不清楚是什么力量支撐百思買在中國存活這么多年。”
“商業模式”成為當前家電零售企業能在中國市場走多遠的“發展命門”。此前,國美電器黃光裕與陳曉之爭的導火索正是商業模式。黃光裕堅持認為國美應繼續跑馬圈地,實現更大規模下的收益。陳曉則表示要轉變國美增長方式,通過關店、提升單店業績實現企業的盈利。
來源:中國營銷傳播網
反思:百思買入鄉不隨俗
日前,針對百思買退出一事,其亞太區總裁唐思杰首度開腔回應,并直擊問題根源,“關閉所有自有品牌門店,是因為在調查后發現,百思買的運營模式確實不適合中國市場。”
五星電器新任CEO王健則補充到,“百思買的模式是高成本,需要高銷售和高毛利的支持,就目前中國市場而言,有點超前了。即便在上海,也有不少用戶是價格敏感型的。”
當前,國內家電零售業主要存在兩種模式:一是以國美、蘇寧為代表的規模化擴張,全國性跑馬圈地,多頭賺取利潤。賣場各門店的租金、裝修費以及產品日常銷售,均是通過各種手段向上游供貨商索取,除了賺取產品零售差價,大部分利潤來自于上游供應商的促銷費等名目的支持費用。二是以百思買、山田電機、鵬潤電器、順電為代表,完全自營,以產品為中心、自行銷售、自行裝修門店等,利潤只來自于產品銷售差價。
此前,《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對國美、蘇寧以及百思買的門店走訪后了解到,百思買不僅沒有廠家派駐促銷員,連促銷贈品都是自行采購,產品陳列也是以品類和尺寸為標準,而不是以品牌為單位,但國內家電賣場的上述資源均由廠家承擔,產品均是以品牌專區形式出現。
多年前,國美創始人黃光裕選擇在沈陽,以鵬潤電器的名義開始對新的家電零售模式進行試水,此后鵬潤電器的門店也在北京落地,不過短短兩年卻悄然退市。去年底,與百思買模式類似的日本山田電機,仍然是選擇沈陽開出了其海外第一家連鎖店。
一家浙江家電連鎖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企業報》采訪時表示,“鵬潤的消失,百思買的退出,說明了這種模式很難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山田電機的進入,也只是對中國市場試水,但前兩家企業的失敗案例則會告訴山田電機,到中國一定要入鄉隨俗。”
退出中國市場的百思買,并沒有放棄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到,在經歷了自有品牌和商業模式的失敗后,百思買選擇加碼五星電器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連鎖平臺,以支持其開設50家門店的規模化擴張,搶食“中國家電零售市場”這塊蛋糕。
意外:中國模式不健康
不過,百思買的退出并不意味著其商業模式的失敗,對于中國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而言,必須要保持對新興商業模式的敏感,不能躺在過去的成績簿上做夢。
中國家電營銷From EMKT.com.cn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百思買并沒有失敗,只是在不成熟的環境中,陷入‘將事情做對和做對的事情’的困局中。當前,蘇寧等家電連鎖企業通過規模化擴張,強壓上游供應商獲得豐厚利潤回報的模式是違背商業規律的,其未來的發展一定會遭遇市場、同行、產品供應商以及商業法律的不斷挑戰。”
據了解,百思買在進入中國市場犯了簡單的理性思維的錯誤,過分注重了行業市場數據的分析、對比。一旦通過數據發現企業的單一門店是虧損的,就會放慢腳步。5年前,不僅百思買的自有門店未能突破10家、走向全國,就連五星電器在全國的開店速度也受到限制,被外界質疑為“發展停滯”。
對此,洪仕斌則指出,“對于百思買這樣的外資企業,一遇到虧損就放慢腳步很正常,認為自己不能在虧損的情況下還要再開很多店,更看不懂中國的同行們盡管有很多門店虧損卻還要加大開店數量和規模。中國有句古語叫‘墻內損失墻外補’,雖然企業的單店經營業績虧損,卻可以通過規模建立向上游企業博弈的籌碼,關鍵是企業并非簡單依靠商品銷售賺錢。”
此前,蘇寧副董事長孫衛民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未來全國擁有1萬家像蘇寧、國美這樣的連鎖門店都不多。”目前,蘇寧、國美兩家企業的門店數量均已突破1000家,并計劃于未來5年內向2000家快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