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近年國內家電賣場卻越來越不怎么重視購物環境了,越來越不關注消費者的愉悅購物體驗了。很多家電賣場越來越像一個小型商業街,里面店鋪林立,品牌門頭到處都是,廠家的促銷一個接著一個,導購員比顧客還多,且到處拉客,互相詆毀,搞得消費者無所適從,茫然難受,其結果是消費者開始遠離家電賣場,干脆在家里購物。最近網購電子產品銷售的迅速崛起,除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外,應該說與此也不無關系。
且不說其他,單看家電賣場的產品推廣就有點過頭了。我們到家電賣場,感觸最深的是產品本身不說話,不是由消費者自己挑選,而是總有導購員跟你推薦產品,即導購員幫產品說話。家電賣場的產品推廣工作基本上由生產廠家派駐的導購員來完成,而廠家的導購員都是有銷售任務的,他(或她)的收入主要靠銷售提成。一方面,導購員是廠家的代表,當然都說自己的產品好,而不會說其他品牌的產品好,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另一方面,導購員由于背負銷售任務,收入也靠銷售量,所以只會拼命推銷自己的產品,不可能推銷別的產品,甚至會有意詆毀別的產品。這樣一來,顧客這個上帝就慘了,首先,在商場感覺像逛商業街,而不像在品牌賣場;其次,被導購員拉來搶去,極不舒服,購物變成痛苦的經歷。
為什么我們的家電賣場會發生這樣的變異?為什么家電賣場中不能讓產品自己說話,而要靠導購員在那里忽悠?
我以為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家電賣場相對落后,表現在:1.家電賣場未把“顧客是上帝”的經營理念落實到企業經營管理中。內心深處總以為顧客是傻瓜,只要你進來了,我就有辦法把你搞定。所以,商場的促銷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讓你看不懂,甚至設定連環套來蒙騙消費者。2.家電賣場的經營模式落后。我國目前大多數家電賣場還是采取“商場經營”模式,即熱衷于當二房東,經營重點是收房租(進場費),收返利(點),而不是靠經營商品本身獲利。商場不對商品本身負責,而把商品質量、商品經營的責任統統交給生產廠家。在這種模式下,廠家為了銷售,為了競爭,就必須投資裝修自己的品牌終端,產品陳列越來越豪華,廠家也就不得不向賣場大量派駐導購員,不得不過度促銷,不得不拼命拉住消費者,不得不想盡辦法增加成交率。3.廠家和商家博弈的原因。由于家電賣家的經營模式是“商場經營”模式,導致商家和廠家二者之間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是一個利益的矛盾體,互相算計,互相博弈。商家的利潤來自向廠家的收費,所以商家要想盡辦法多收費,收費方式千奇百怪,種類多種多樣也就再正常不過了。而廠家的利潤來自銷售規模和費用的降低,所以,廠家一面要想方設法提升銷售,如搶占好位子,搶奪二展位,擴大門頭,另一方面則要和商家博弈降低費用,盡量少交費或不交費,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如公關、高開高返等。最終商品價格越賣越高,無用的搭配促銷品越來越多……只是,他們都把消費者忘了,把“上帝”忘了。
這種局面必須改變,一則,消費者會越來越遠離這樣不受歡迎的賣場;二則,商家的收費終會碰到天花板,廠家總有受不了的那一天;三則,伴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廠家大量終端物力人力的投入,終會力不從心,總有投不起的那一天。
當然,要改變此種局面,需要整個生態鏈的改變,廠家要把精力集中于產品,把產品本身做好,商家要把精力集中于顧客,把服務本身做好,這樣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這需要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完善。如,增值稅有必要真正全面轉型到消費型增值稅,鼓勵生產廠家把資源投向設備,投向研發,著重提升產品技術水平,著重產品創新,生產真正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又如,政府應鼓勵家電賣場改變經營方式,從商場經營模式轉型到商品經營模式,做真正的商品經營,壓縮或直至禁止“收碼頭費用”的空間和方式,向商品增值要毛利,向服務質量要效益。
什么時候賣場靜下來了,消費者購物環境改變了,產品本身會說話了,消費的確是一種享受了,消費者才會重新回來。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