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資源和人,交給不同的管理者進行管理,結果卻相去甚遠?管理真正的價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核心因素就是:沒有很好地理解管理。無論是對于管理相關概念的理解,還是對于管理相關理論及其規律的認識,都產生了偏差,甚至在很多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錯誤。這些認知上的偏差,導致了管理行為的偏差,也就影響了人們的績效。換個角度說,因為管理者自身對于管理認識的偏差,導致人們無效的工作。
管理:管事而非管人從2010年1月23日到5月25日,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富士康遭遇了員工“十一連跳”,造成了8死2傷的后果。這些跳樓的員工年齡在18歲到24歲之間,大多是富士康的新員工。他們選擇跳樓自殺的原因則涉及到情感問題、工作壓力等多種因素。“十一連跳”使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進入公眾視野,也使富士康這個龐大的代工廠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很多人在分析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時,會延伸到社會問題、產業轉型等問題上,這些歸因也許都成立,但是我更傾向于認為,這是一個管理的問題,一個需要還原到如何正確理解“什么是管理”的問題,一個需要尊重人而非管人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從宏觀層面去尋找根源,這樣的錯誤還會繼續出現。
富士康多是年輕人,他們精力充沛,對未來抱有期待,同時又容易情緒波動,他們渴望豐富的業余生活,但現實生活又太過枯燥乏味,富士康也沒有給他們搭建交往的平臺,下了班,他們就是孤立的個體。龐大的集團管理要求80萬人步調一致,強調的是共性;而現在是個體意識覺醒的時代,年輕的產業工人要求體現個性,這必然會產生矛盾,而化解這些矛盾正是管理本身的事情。
無論是從管理實踐的角度,還是管理教學的角度,這些都是在日常管理中必須面對的話題,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就會產生很多管理行為的誤差,而這些誤差就會直接影響到績效結果。事實上,組織的效率低下、內部無法協同,絕大多數是由于管理誤解所導致的。很多時候,我并不認為是員工的素質不行,更不認為是我們的企業文化不行。遇到管理不暢、員工能力弱的情況,首先需要檢討的是管理者自身,管理的認知和行為是否正確。只要管理者具有正確的認知和行為,所有人的績效就一定會展示出來。
在我的內心里,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組織中充分發揮作用;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解決自身的問題;而每一個管理者都可以讓下屬擁有績效,并獲得成長;更重要的是,因為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行為,本不能勝任的工作得以勝任,同樣的資源投入獲得更大的產出。
管理的七個常識有關管理的各種問題都會呈現在每一個管理者的面前,這些問題紛繁、瑣碎,幾乎涉及到組織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我也深知最重要的不是陷入在這些問題中,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因此我抽離出最基本的管理概念,就讓我們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了解什么是管理、組織、領導、計劃、決策、結構和激勵,從這些日常管理中不斷面對、習以為常的管理概念入手,整理清晰,明確內涵,為此我寫了一本書《管理的常識》,而在這本書里我詮釋了這七個概念: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人、物、事三者的辯證關系,不同的組合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而管理,就是確保人與物結合后能夠做出最有效的事情來,這也正是管理的魅力之所在。因此,管理就是讓下屬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沒有對錯,管理就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就是讓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合二為一;管理就是讓一線員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