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統計,2012年一年,風險投資家為3698家創業公司投資了265億美元。
我見到的創業者中,許多把獲得外來投資、取得支持商業擴大的資金作為實現其創業想法的最根本保障。但事實上,外部投資參與的時間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會大不一樣。
許多創業者在“融資”這個問題上考慮得太多,卻沒有意識到投資也有其適合的時間,而對每個公司來說,怎樣的時機才算得上合適也各不一樣。作為創業者來說,他們不應在追逐融資方面浪費太多時間而偏離真正的中心。而所謂的真正的中心,永遠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業務做大做強。
一個本來可能起到核心作用的商業想法,可能因為融資的過早加入而錯失發展的機會。如果能自己從經濟上支持公司的發展,就可以避免從創業之初選擇商業模式起就進行不必要的資源稀釋,而真正找到適合自己市場的方法。想辦法去調整開支緊張的狀態是大有裨益的原則之一。而如果創業者確實面臨經濟上的困境,就更應當迫使自己進入維持可持續發展商業的狀態。如果你在企業的發展中占據了主導所用,就能做出如將精力集中于創新或接受某項挑戰的決策,而不用再花費說服他人的周折。
如果創業初期就能承擔企業的經濟負擔,則需要集中精力擴大市場,爭取公司的第一桶金——這對于爭取后續的投資是非常必要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和實現解決方案的成本大大降低,云技術應用不斷普及,給一大部分做軟件的創業公司自力更生的可能——而這些條件,都是十年前所無法想象的。
而對那些現金流動和費用管理起關鍵作用的公司來說,避免在尋求外部經濟支持上花費時間精力、改變現有體系,公司成功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筆者看來,要想避免公司開銷過度,促進商業增長,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這些規則其實對任意行業都適用):
1.盡可能壓低各方開銷
提高投入產出比,弄清可能分流資金的灰色成本,讓投入的每一分錢都物有所值。
量入為出。充分利用那些性價比高、甚至是免費的工具,比如谷歌Analytics,云服務等,這樣免去和服務商糾結,又能為企業提供很好的技術支持工具。
若干備選項中選擇成本最低的一項(所謂“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盡早認清并關注資金運作周期;雖然隨著企業后期做大可能會帶來很多改變,但基本的商業經濟模式通常不會變化。
2. 技術調用
找到日常事務中能技術簡化完成的部分,以節省開支——這些簡化對企業來說,應當自始至終都扮演開源節流的作用。
對一分一厘都斤斤計較的同時,意識到只有將“計較”得來的數據利用起來,才能使其價值得以體現——想想下面的問題:誰在用這些數據?這些數據對企業發展是否有用?
雖然引入軟件可能需要付出不少經濟和時間的代價,但它也可能成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建立基本的普適的框架結構,同時按照情況變化不斷進行微調(開發新的軟件)。
3. 尋求多渠道增長
有創業的動力不難,重要的是維持這種動力。發現可能的增長機遇,選擇低投入高產出的一項,邁出創業的第一步!
尋找合適的擴張機會——如,新市場、新商品種類或新合作伙伴的出現。
在擴張的過程中,牢記上文的第一條規則(盡可能壓低開銷)——同時,在擴張的過程中也必須明算賬,不能亂了企業發展的計劃。
4. 以客戶為中心
專注用戶反饋,把向顧客尋求意見作為習慣,設想出現問題(不論是投訴或褒獎)時如何應對。
落實行動勝過好話千句——讓用戶看到他們的反饋真正換來了改變。
把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文化普及到整個公司,在公司各個階層都得到充分體現。
上文只是企業開源節流的幾個小建議,但如果真正落實下來,比如節省開支的10%,把付款時間延長15天,或跳過一些不必要的購買,就離“自力更生”的創業方式更近一步。通過內部增長,把省錢當作投資,聽起來不太實際,但只要用心注意細節,就能從中獲益匪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