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最新報道,社交游戲公司Zynga宣布,微軟互動娛樂部門總裁唐·馬特里克(Don Mattrick)將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在馬特里克之前,已有多位微軟高管離職并擔任其它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出任其它公司首席執行官之時,都面臨著非常困難的局面。
事實上,商界有不少人是扮演拯救者的角色的。比如稻盛和夫拯救日航,喬布斯拯救蘋果,郭士納拯救IBM。他們拯救企業都有自己的法寶。當然,也有一些不成功的案例,如諾基亞的埃洛普,惠普的惠特曼等,他們也有自己的“敗筆”和“罪狀”。
一、喬布斯讓蘋果起死回生的11個良方
1997年前的蘋果公司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價從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銷售額也從110億美元跌至70億美元,市場份額更是從原本領先的12%跌至4%,而且這一頹勢似乎仍要持續下去。
1997年底,蘋果公司通過收購喬布斯創辦的NeXT公司,使喬布斯在5年后重返蘋果董事會,挽救危機。可當時,外界普遍不看好喬布斯。
喬布斯的回歸以及與微軟的聯盟,把蘋果公司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設計創意非凡的品牌廣告、取消授權業務、精簡產品線,喬布斯所做的一切,都是讓蘋果努力回到好產品、好營銷和好分銷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上。
有人總結喬布斯讓蘋果起死回生并重塑輝煌的11個良方:
1.化敵為友
你能想象百事與可口可樂、Verizon與AT&T之間的聯姻嗎?1997年蘋果和微軟宣布合作帶給外界的就是這種詫異的感覺。在經過12年的虧損后,蘋果急需資金注入,而且要很快到位。于是,喬布斯請比爾·蓋茨(Bill Gates)出手相助,后者向蘋果投入了1.5億美元。喬布斯當時宣布,“蘋果與微軟的爭霸時代已經結束。此次合作將可以使蘋果專注于為這個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令公司重新振作起來。”
2.設計注重美學
作為一個偉大的推銷員,喬布斯清楚美學的重要性,他很早就意識到蘋果的一些產品看上去過時了。1998年,喬布斯在蘋果辦公室召開了一個會議,他對在場的所有人說:“大家知道我們公司有什么問題嗎?產品太爛了,我們的產品不夠吸引人。”今天,蘋果的產品已經成為的最漂亮的科技產品。今天,從彩色iMac到超薄iPad,蘋果最引以為豪的就是制造出了最漂亮的科技產品。
3.轉變經營思路
蘋果最初只是一家電腦公司,喬布斯并不滿足于原地踏步,他清楚,要想真正成功只能把業務范圍拓展至更多的領域。隨著Final Cut Pro的推出,蘋果開始了自己的擴張步伐,接連發布了MP3播放器、iPhone以及iPad等熱銷產品。2007年,喬布斯將公司名稱從蘋果電腦改為蘋果,用以體現一種更新、更寬廣的視角。
4.另辟蹊徑
其他的零售商都不愿為蘋果產品提供足夠的空間。那怎么辦呢?喬布斯的解決之道是自己開店。如今,這些遍布全球的蘋果商店是“計算機零售行業的寵兒”。
5.激發購買欲望
喬布斯的確不用所謂的“焦點團隊”(focus group),相反,他總是在努力讓客戶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而不是獲取他們的反饋。消費者研究機構Yankee Group主管卡爾·豪(Carl Howe)說:“蘋果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證明,它能激發用戶的購買欲望,讓他們買下原本以為不需要的東西”。去年,在蘋果推出iPad以后,許多人對這款產品的熱銷十分吃驚。迄今,iPad的銷量已經接近2000萬臺。
6.產品環環相扣
蘋果推出的產品都是內部創新的結晶,每一款產品都和其它產品有聯系。例如,iPod幾乎實現了與iTune的完美結合,而iPad和iPhone也完全融入蘋果的應用商店。正如喬布斯所言,“創造力就是將各種東西連到一起”。蘋果的成功經驗表明了產品環環相扣的重要性。
7.匯集各種背景人才
能經營公司的人不全是畢業于常春藤聯盟的高材生。喬布斯曾經說過,“讓Macintosh大獲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參與開發這款產品的人是音樂家、詩人、藝術家、動物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們碰巧又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電腦專家”。
8.不斷創新
蘋果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廣告宣傳活動曾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曾轟動一時,也是歷史上宣傳效果最好的廣告之一。這則廣告語激發了人們創新和發明的熱情,這也是今天蘋果的企業文化內涵。
9.簡單至上
簡單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蘋果設計師喬納森·艾夫斯(JonathanIves)在談到這一戰略時說:“我們要全力設計出那些能讓用戶很快上手的產品,而不是那些很復雜、需要折騰半天的產品。”
10.銷售夢想而非產品
喬布斯要讓人們癡迷于一種感覺,即蘋果并不是在生產用戶要買的產品,而是產品所代表的東西。記住,人最先關注的都是他們自己,因此,要制造與他們相關的產品。
11.相信自己
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的講話中說:要有勇氣追求你的內心和你的直覺,它們才能真正反映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