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校門后,我經歷了失業、創業、上市、退休的整個過程,而且我的主營業務又是科學的團隊銷售技術咨詢,每天談話的對象幾乎都是企業家及企業的高管,因此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企業家和企業。 除個別例外,企業家大都是情商很高的人,他們都擅長體會別人的感情需求。和企業家聊天,感覺會很輕松,既能感受到其魅力,又容易被他們說服或折服。久而久之,根據所在行業和談話風格,我漸漸發現他們可以被歸結成幾種類型,和他談話時,我會一邊注意傾聽,一邊在腦海里本能地尋找過去的案例,嘗試將與他歸納到某一類群。
雖然業界一再強調中日企業家管理風格的不同,以我所見的中日眾多企業家,可以毫不掩飾地說,只要是辛辛苦苦地正經管理的人,他們都有共同之處,所謂文化背景和國情則顯得微不足道。這就如同科學沒有國界一樣,企業管理也沒有國界。
提到企業家的經營之道,往往會被限定在其所在的產業領域。如有人屬于電子產業,有人屬于紡織業,有人是餐飲業,有人是金融業,不一而足。無論中國的還是日本的企業家,大都是從一線打拼出來的,他們接觸的人或事也大都和所在產業領域相關。
這種成功的自信和密封的環境,往往給他們造成了一種特定的錯覺,那就是自己的領域是特殊的,外行人摸不清,干部要選懂行的,討論事情也盡可能和同業界的人談。在總結成功和失敗時,他們看的往往也很局限,甚至很具體,難以從更大范圍內進行歸納,自然其看法就缺乏客觀性,也就是科學性。
我說一個大家熟悉的小故事。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親戚好心為他點了個燈籠,說:“天晚了,路黑,你打個燈籠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說:“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還讓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他的親戚說:“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錯誤了。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著燈籠,別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對呀!這個故事告誡我們,局限思考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整體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個環境中去考慮。
談到管理的門戶之見,我常常對那些倡導所謂“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甚至是“中國式管理”的人說,世界上沒有那么多管理方法,世界上只有兩種管理,那就是“好的管理”和“不好的管理”。
科學的管理讓領導藝術走開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搞清企業家在企業里的作用。企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正如“企”這個字,人離而業止。所以,企業家最先碰到的問題是如何管人。而管人是一個最古老的學問,甚至連猴群都需要這個學問。能管好人是一個領導人的基本功,政治、軍事、教育和經濟等所有領域里的領導人都必備的基本功。
按理說,所有的領導人,只要他是通過公平競爭變成領導人,他們必然都會有很好的人格魅力,因為他領導的是人,必須要讓人感到舒服、服貼。
可現實中很多政客、官僚和大企業高管都沒有應有的人格魅力,這說明他們肯定不是通過公平競爭的手段坐到了那把椅子上的。
前文提到我所見過的企業家都很有魅力,情商也很高,那是因為他們都是通過無數次的競爭和磨礪才成為企業家的,拜業務之賜,讓我接觸都是有上進心的真正的企業家。試想,那些靠政治人脈和市場壟斷就可以把企業做大的人,有必要和我商量如何實施科學的銷售管理的嗎?
那好了,我們就不去談那些魅力匱乏卻又能身居高位的人了,在我眼里,他們本來就不是真正的企業家。
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首先必須是一個領導者。假設一群素不相識的人突遇災難,人們必須組織起來才能應對的話,那么,企業家就應該第一個站出來組織人們順利脫險。也就是說,企業家的領導者的能力,是一種原始的基本能力,這大概不是科學管理來研究的課題。
實際上,領導別人的能力不但包括后天鍛煉,更多的是先天遺傳。很多人天生就不適合領導別人,讓他們去做領導,就等于領著牛去賽馬,累死三軍也未必有啥建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