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原酒店行業從業人員向記者透露,他原本在某知名連鎖酒店工作,但由于和舊東家有些不愉快而憤然離職,結果就上了“黑名單”,當舊東家得知其即將入職另一家同業公司后,居然主動致電新東家,將其“罪行”一一陳述,導致最后他只能離開酒店行業。在不少行業,對于一些由于“特殊原因”離職的員工,HR心中大都有無形的“黑名單”。所謂黑名單,更多是基于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個行業內的特定領域存在的,不代表所有行業都可能會有。據職場專家介紹,通常“黑名單”有以下幾種:一、特殊行業“黑名單”,如教師、醫生、警察等,這種行業的黑名單更多的是依靠輿論或口碑來確定。二、流動率較高的行業“黑名單”,如零售、旅游、IT行業等。這些行業黑名單有個共性,就是職業的再生存能力相對差,離開行業,很難跨行業發展。而這些行業的HR往往會共享信息資源,避免企業利益受到損失。三、人為制造的“黑名單”。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如待遇、離職等)與公司鬧得不歡而散的員工,公司從公司利益出發,利用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人為制造所謂黑名單,一來為打擊這樣的員工,給其將來的發展制造困難;二來hr369.com殺一儆百,警告其他員工聽從公司合理安排。HR贊成列出“職場黑名單” “網上HR的吐槽,實際上是一種維權,維護自己公司的權利。”據人力資源專家宋女士介紹,HR們吐槽的對象大多與離職有關,有些情節惡劣,如拿了公款后“人間蒸發”、借了同事錢后“失蹤不見”等,這些被吐槽的對象就直接上了“黑名單”。談到是否應該列出職場“黑名單”,在一家民營企業做HR的吳先生堅決贊成。他認為,有些人之所以總找不到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些人真是不守信用,像本來昨天一個女生應該來面試,可是過了面試時間還不來,打電話還不接,過了半小時打來電話說她還沒從原公司辭職呢。而前幾天我們選中了一個女生,但是在她來上班的前一天,她發了一個郵件說想回家,就走了。給她打電話也不接。像這樣的人又怎么找得到工作呢?”結果,吳先生因為此事被老板批了一頓,他發誓會將這兩個人列入他的用人“黑名單”中。企業應客觀看待“黑名單”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由于企業評判員工的角度往往不統一,HR圈子里私下交流的“黑名單”難免有失客觀公正。而在國外背景調查程序相對嚴格,企業如果給出“不建議錄用”的建議會非常審慎,調查建議也是出于職業角度,而非個人觀點。如果評價不當,將面臨訴訟的法律風險。目前國內背景調查程序還是有待規范,對于企業來說,在背景調查中,固然重視原有公司對他的評估,但更看重的是,他是為何被列入“黑名單”的。 正是因為黑名單對員工的職業生涯影響很大,普卓顧問專家郭靜帆建議,企業在錄用時應謹慎對待“黑名單”。她表示,對于因觸犯法律、職業道德等問題而被列入“黑名單”的員工,企業堅決不錄用無可厚非。可是有些員工卻是因為一些小事比如待遇、離職等與公司鬧得不歡而散,公司想給這樣的員工一些打擊,人為制造所謂的“黑名單”,給其將來的發展制造困難。對于遭遇到這些無關痛癢的小問題而被列上“黑名單”的員工,企業不妨先考察他的能力后再給他機會。職場人士也應該反思 某人才市場職業顧問表示,“黑名單”通常不是由于員工能力問題,而是隱藏在冰山下面的品質與誠信問題。如果不幸上了“黑名單”,身為職業人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是你的職業化程度不夠,還是自己某方面存在嚴重瑕疵,以致自己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呢? 郭靜帆也提醒那些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觸碰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員工不要抱僥幸心理,千萬別以為“我到了另一家公司同樣可以做”。因為如今信息十分發達,做一個背景調查就可以把這個人了解得清清楚楚,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企業是不會冒這么大的風險錄用一個有問題的員工的。律師:不能輕易剝奪勞動者就業權 對員工而言,這種“黑名單”的存在本身是不合理的,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對黑名單上所列錯誤采取什么標準認定。企業不能用“黑名單”來剝奪勞動者的就業權。法律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企業只能對一些特殊員工可以采取競業限制,如一些掌握企業商業機密的中高級管理人員。企業為了保證商業機密不被泄露,可以與這些人簽訂競業限制約定,并支付競業限制經濟補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才可以限制這些特殊員工在離職后的擇業情況。求職者也有企業“黑名單”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黑名單”對員工而言并不公平,但“黑名單”對企業而言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為這種行為本身會影響求職者對企業誠信的評價,進而影響企業的聲譽和社會形象。某些以“黑名單”作為威脅員工“撒手锏”的企業也自然會登上求職者心目中的“黑名單”。 記者在網上發現了不少求職者發的關于企業“黑名單”的帖子,其中一位在上海打工的白領甚至開出黑名單網,讓求職者“大眾點評”自己求職過程中所遭遇的“黑招”,“上榜”超過300家公司的“黑名單”已經成為求職者求職的“黑色借鑒書”。記者發現,上了這些“黑名單”的企業被揭露的問題最多集中在公司招聘時還沒開始面試就收取各種簡歷費、培訓費;其次則是某些求職者遭遇信息泄露,屢屢被未投過簡歷的公司騷擾的事情。郭靜帆指出,在如今的大環境下,職場人士無論是求職還是跳槽都非常謹慎,企業的口碑成為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要不是因為現在工作難找,我根本不會選擇這家公司。”目前在一家物流企業上班的小趙告訴記者,這家公司在業內口碑不太好,員工經常流失,而且對于部分離職員工,會以“黑名單”的形式向業界傳播。“這類喜歡制訂離職員工‘黑名單’的企業,同時也是上了我們求職者 ‘黑名單’的企業,假如今后有機會,我肯定離開這家公司甚至這個行業,免得壞了自己的名聲。”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