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規模組織會因為員工“遠離決策中心”,而“神經末梢麻痹”?企業的政策文件、決策、命令是怎么被員工了解與執行的?如何獲得員工的工作績效方面的信息?與下級之間為什么要做感情交流?如何交流?所有這些問題,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得以解決!
作為管理者,為什么有些人顯得魅力十足,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尊重,而有些人卻令人生厭,避之唯恐不及?為什么有些管理者能使員工們同心協力、共同奮斗,不斷地取得成就,而另外一些人卻常常由于員工表現平平而憂心忡忡。
通過觀察,你不難發現那些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卓越的溝通能力。他們十分了解溝通的重要性,無論在社交活動中,還是在家庭中或是在工作崗位上,都能經常盡情地發揮與人“溝通”的藝術和能力,巧妙地贏得別人的喜愛、尊敬、信任和合作,從而開創成功的事業。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一些員工的抱怨,認為個人的工作成績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肯定;其合理化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采納;工作環境壓抑、人際關系緊張,甚至一個辦公室內的員工彼此間不相往來……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效率和效益。這些抱怨究其根源均在于溝通不夠、溝通無效或溝通存在障礙。
如何做好與下屬的溝通對管理者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
某事業部業務發展很快,該部門負責人深感人才缺乏,請人力資源部幫助招聘人。在找到了候選人并約好面試時間后,該負責人卻稱工作太忙、時間太緊,匆匆見了幾個人便通知試用,其結果可想而知。由于沒有充分地交流與溝通,雙方的需求沒有達成共識,導致這些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這僅僅是個極端的例子,管理者在招聘流程中的草率行事畢竟不多。但將人才吸引進來以后,在對其使用過程中如何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何激勵他,管理者卻重視不夠,尤其沒能充分運用溝通這一手段。
實際上,作為管理者是很難依靠一己之力做好管理工作的,你必須經常依賴他人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使命。因此,你本身成功與否,完全取決于你與員工溝通得是否充分。
以下總結出一些符合企業實際、員工樂于接受且效果較好的說服技巧。
1.溝通要主動
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墻基地界打官司的奇聞。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要張家留出一條路以便出入。張家以地契上寫明“至葉姓墻”為由拒絕了,沿著葉家墻根砌起了新墻。
葉秀才還真倔,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親朋好友都勸他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連忙寫信,稟告時任宰相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只有一首詩:“一紙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告訴葉秀才張家明天拆墻,后退三尺讓路。葉秀才看了張英的詩,十分感動,把自家的墻也拆了,后退三尺。就這樣,桐城縣就有了一處歷史名勝“六尺巷”。
作為企業管理人員,主動方顯你的博大胸懷。管理者要拉近與其他員工的距離,要緩和與其他管理者的關系,“讓他三尺又何妨”,主動溝通示好,總比等對方找上門來吵架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