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學會體諒對方
大家同在一個屋檐下,“相煎何太急”,都是為了做好工作,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只要相互體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呢?遇到事情不妨換個角度替對方想一想,考慮一下對方的難處,反省一下自己,在工作中是否有什么不得當的地方,是否因為自己的工作給對方造成了影響。
2.主動提供幫助,才能相互協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指出:“學會共處”是對現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人都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先幫助別人,才有資格讓別人在自己遇到麻煩的時候幫助自己,這叫做自己先提供協作,然后再要求別人配合。
3.在溝通的時候以“我們”為主語
拓樸心理學的創始人庫爾特·勒溫做過一個實驗,以男孩作為實驗對象,將他們分為3組,每組由一位成人擔任領袖,一組為民主型領袖,一組為專制型領袖,另一組為放任型領袖。他們分別領導本組男孩完成特定的任務——用紙漿板做假面具。
結果表明,民主型的領導方式,不僅群體的工作效率最高,每個成員的工作自覺性也很高,不論領導者在場與否,孩子們的工作效率幾乎沒有變化。在專制型領導下的群體,工作效率一般,當領導者在場的時候,大家表現得比較服從,但領導者一離開,他們的工作效率就大幅下降,缺乏工作動機和自覺性。放任型領導下的工作效率最低,數量與質量都非常差。
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果呢?就是因為,民主型領導總是能夠接受大家的意見,由于實行民主決策,凡事以“我們”為主,更容易讓人產生團隊意識。
多說“我們”,能夠增進彼此的認同感,讓不同的部門變成一個整體。經常使用“我們”,可以縮短你和其他管理者的心理距離,促進情感交流。比如,開會的時候,如果你想說“我建議……”“我認為這是不行的”,可以改成“我們……好嗎”,因為“我”僅代表你一個人,過于突出個人,而“我們”則代表公司,代表大家。
如果你能掌握以上溝通的技巧,并嚴格要求自己照此去做的話,就一定能夠和許多杰出的成功人士一樣,獲得以下益處。
(1)可以充分利用“集體智慧”,并從中產生最佳的決策;
(2)經常可以從新的角度來檢討、改善自己的工作;
(3)可以不斷從與他人的交流中發現新的商機;
(4)對員工的想法、感受有了更充分的了解,能快速地和員工們建立更親密、更和諧的關系;
(5)通過溝通使你和每位團隊成員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別人的目標、位置,能夠更好地互相合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6)使合作關系更能夠生根、成長、開花、結果;
(7)下情上傳、上情下達,促進彼此間的了解;
(8)更有利于組織間工作的協調,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
(9)創造出一個員工可以激勵自己的工作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