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的求職者而言,確立符合實際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是成功的關鍵。要能透過大城市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看到其在促進人才成長的現象中,不利的一面。同時也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優勢有個正確的評估,也就是“衡外情、度已力”,謀定而后動。面對就業壓力巨大,畢業生要想辦法加速跑入“職道”。
“大、名、公、外”是首選
青睞外企、名企并無不當之處,公務員的待遇也令人向往,從積極的一面看,它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敢于挑戰挑戰、沖擊嚴峻的可貴品質。從尊重畢業生職業選擇權的視角看,此種現象無可厚非。但就業是現實問題,它受多種因素牽制,因此消極面亦十分明顯:對于多數畢業生來說“大、名、公、外”則如同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追求熱門職業、不愿下基層工作
一些大學生只盲目追求脫離自身實際的高工資、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和熱門職業,基礎職位不屑一顧。在人才市場就出現了“熱門難進,冷門更冷”的怪現象。而在企業眼中,剛畢業的大學生欠缺實踐經驗,需要先到一線鍛煉,積累經驗。
大學生要從“零”做起,從基層做起,最終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務實的,才是理想的。很多人都是從基層做起,一些人在起步階段還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煎熬”。這一過程積淀下來的體驗,鑄就了他們今后“高成長”的素質:堅定的目標、頑強的意志、寬容的心胸、奮進的品格。
實踐能力差、自我期望高
選擇職業時,大學生應該從主客觀結合的意義上考慮問題。必須明白:要想順利找到工作,必須工作“拿得起”,架子“放得下”,才能快速跑入“職道”。明確了職業發展方向之后,為了能夠讓自己進入職業前進專列,爭取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職場上要拿到好的Offer,就是要跟上求職就業動向和求職節拍。注明要求3-5年工作經驗、有豐富業內資源的職位門檻太高,趁早放棄為好,要從基層做起,等有了機會,就會積累經驗,有了經驗,就有更大的機會,機會和經驗是相輔相成的。
盲目積堆、互相攀比
不少畢業生擇業時容易受社會上一些輿論的左右,盲目從眾,追逐熱門,而不考慮自身條件、職業特點和社會整體需求,結果造成積堆現象,多人爭奪獨木橋,結果既影響擇業又浪費了自己的優勢。
所以,擇業時,要正確對待自己,在選擇職業時,應當遵守“擇已所愛,擇已所長,擇已所需,擇已所利”的原則。
綜合素質低、求職靠作假
受造假心理驅使,造假學歷、假證書、假榮譽等,救命稻草并沒救命,假的終究長不了,反而毀了自己名聲,誤了自己前程。非但沒有敲開就業的大門,反而,讓注水的水貨淹沒了自己的就業機會,賠上了時間成本。
大學生在制作簡歷時應抓住重點,對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企業看重的能力進行重點表述。簡歷要有個性,注重個人特點與企業文化的契合,忌盲目夸大,不要將簡歷制作太花哨。也不要因為心急而盲目投放簡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