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你是在西漢初年,想在朝廷謀份職業,于是填履歷,在特長一欄用刀子刻上:“本人參加過大專辯論賽,被評為最佳辯手,能言善辯,口若懸河……”
你要是這么寫,你的工作十有八九是泡湯了。你應該這么寫:“俺不善言辭,純粹就是一結巴,說話就臉紅。”換成文言文就是:“口不能言,期期,無文學,唯恭謹。”這樣,謀職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西漢初期的職場是講究質樸的,“文學”這玩意不流行,一者是吸取秦亡的教訓,二者和劉邦的個性有關,他不喜歡花里胡哨和舞文弄墨,他自個承認當年秦朝禁書,還挺高興的。
生不逢時 動物園虎山管理員憑口才升職被否決
西漢初年,以黃老思想治國,重質輕文,蘇秦、張儀和酈食其那樣靠口舌混職場的大辯論家,雖然沒有歇菜,但已經被邊緣化了,最多去地方謀個職。
而道家的最高經典《老子》提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話不好聽,好聽非真話;好人不爭辯,爭辯無好人。在這個大原則下,口齒伶俐之輩似乎就不太受歡迎了。在這里姑且舉一例。
話說在秦漢時期,有一皇家園林,名曰上林苑。上林苑里有一座超級大野生動物園,《漢書》記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
某一年,漢文帝來上林苑的野生動物園視察工作,他老人家特意來到虎圈,大概相當于如今動物園里的虎山,一面欣賞老虎,一面問上林苑的官吏上林尉,關于動物園的一些情況。誰知道上林尉是個糊涂蛋,皇帝問了十多次,他一次也答不上來,緊張得左右張望,“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
就在這個危急時刻,上林尉的手下、虎圈的負責人嗇夫,覺得表現的機會來了,馬上湊過來代替上級答問,一五一十地都回答得很清楚,皇上無論提什么問題,都能干凈利索地回答,好像永遠也難不倒他似的,“口對響應無窮”。
漢文帝對這次基層視察深有感觸,說:“當管理人員的就應該這樣,上林尉的工作太不稱職了。”于是決定將虎圈的管理員升為整個上林苑的經理。
然而,老板賞識不等于升職的事情就搞掂了。因為在老板的后面,還有一個公司文化,這公司文化有時候比老板的權力還大。老板漢文帝忘記西漢公司重質輕文的價值取向時,自然有管理層的人出來喝止,這人就是大臣張釋之。虎圈管理員升職的事尚未進入人事程序,張釋之就站出來提問:咱大漢的開國功臣周勃和張蒼丞相都是些什么風格的人?漢文帝想都沒想就說:“厚道人。”張釋之順著這個套子往下說:周前輩和張前輩都是咱們大漢的頂梁柱,可是他倆幾乎都是結巴,半天都憋不出一句話來,“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要是按照皇上您今兒個的用人標準,那周勃和張蒼這兩位社稷重臣豈不要學這位虎圈管理員的油嘴滑舌了?
張釋之的言下之意就是提醒漢文帝別忘了咱大漢的公司文化。接下來,又將這事上升到關系生死存亡的高度,張釋之嚇唬道:您別忘了秦是怎么完蛋的,就是因為太重視那些花里胡哨的公文和辯論,讓那些能言善辯的官吏舞文弄墨,把司法和管理的本質淹沒在一大堆口水和文字里。今天見您這么做,是不是想走秦公司的老路?
都上升到亡國的地步了,漢文帝能不害怕嗎?于是,那位好不容易表現一回的虎圈管理員就這么著與升遷的機會擦肩而過,而且還成了管理學上的反面案例。
張釋之說周勃和張蒼都是連個事情都說不清的結巴,漢初真的有結巴在職場混得好的嗎?有。
時代奇葩 西漢朝廷最有威信的人是個結巴
要說劉邦喜歡任用不善言辭的人,這也不對,張良、陳平和酈食其就挺能說的,其中酈食其的口才最好,不過,口才最好的下場最慘:被人扔到滾水鍋里,活活給烹了。此一時彼一時,在滅秦和滅楚的過程中,需要口若懸河特能說道的人去蠱惑敵人,拉攏盟友,而到西漢天下初定,搖唇鼓舌的市場需求就不大了,劉邦的風格倒是喜歡說話有點糙,但能說大實話的人。
周昌就是這么一朵奇葩,這小子還真是個結巴,但他說話擰巴為人卻不擰巴,《史記》說他“為人強力”,倔強得很。有一回,老周去找劉邦匯報工作,卻撞上劉邦正在和戚美眉親熱,撞破了老板的好事,老周扭頭就走。劉邦在后頭追,追上了問:老周,你看我劉某人是個怎么樣的老板?看劉老板這意思,是怕老周批評他好色。
周昌也不替老板打掩護,抬起頭,直勾勾地仰視著劉老板說:“您,您,就,就是紂,紂,紂王……”把劉邦逗笑了,然而,劉邦從此就害怕和尊敬這周結巴了。
周昌犯結巴最嚴重的時候,也是最有戰斗力的時候。劉邦要立庶子劉如意為太子,大伙都反對,但說話都沒分量,最后居然要周昌這個結巴來扭轉乾坤。且看這老周結巴著說開來了:“臣不,不,不會說話,但是臣知,知,知道這,這,這,這事不,不,不行,臣絕對,對,不能,能,奉,奉命………”筆者寫起來都覺得費力,真不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周昌說起來和朝堂上的人聽起來,該有多費力。還是司馬遷老師筆法好:“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召。”在周昌的一片“期期”聲中,在君臣的一片笑聲中,升起來的卻是一片敬意。當時大家最害怕的人卻就是這位結巴,從呂后到大臣都怕他,“自呂后、太子、群臣皆素敬憚之”。
最有威信的人是個結巴,可見這西漢的公司文化是什么樣的了,那位虎圈管理人升不了職,也不冤。
說話結巴的吃得開,低頭不說話的也吃得開,就有這么一朵奇葩,叫石奮,很早就跟著劉邦混,這人不能文也不能武,干脆就負責淳樸,“無文學,恭謹無與比”。沒什么文字功夫和口頭功夫,但為人恭敬謹慎的功夫,還真不是蓋的,無論是上班在辦公室,還是休閑在家里,都畢恭畢敬,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考驗。石奮大哥對自己的職場定位還真是蠻準確的,西漢初年崇尚質樸,不喜浮華,他干脆就成為這種風氣的代言人,西漢朝廷當然要給他付代言費,這代言費就是:石奮父子五個的年薪加起來就是一萬石谷子,故而天下稱“萬石君”。
大跌眼鏡 秦始皇焚書 劉邦居然高興了一陣
西漢初年的這種社會風氣和用人風格,首先是吸取秦亡的教訓。秦重視法治,講究考核,但操作不當,走向了反面,莊子說:“力不足則偽。”上面要求太苛刻,下面力不能及,干脆作假來應付,用一大堆漂亮的文件來糊弄秦王朝,秦朝后來就死在作假上面。
其次,也和劉邦的個人風格有關。唐朝章碣詩云:“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是個不讀書的,當秦朝下令禁止讀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的時候,他居然還挺高興的,他在《手敕太子》里承認:“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劉邦也不是贊成秦朝的舉措,而是他自己懶得讀書,朝廷把書燒了,正好給了他不讀書的理由。
吸取秦朝的教訓,劉邦本人又不喜歡“文學”,因此,西漢初期的社會風氣就崇尚質樸敦厚,不重文采口才。
當然,時代也是在發展的,等到漢武帝出來時,新業務蓬勃而起,張騫、司馬相如、主父偃和桑弘羊這樣的能言善辯之輩走上歷史前沿,像“萬石君”這樣的職場典范就顯得討人嫌了,從而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是在變化的,職場的要求也是在變化的,怎樣扮演好符合時代要求的角色,有講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