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十字會又一次在地震面前感到“無助”之時,郭美美被打回了原形,曾經揣測過其深厚背景的網民們發現,這個“妖精”并沒有什么靠山,并不是哪位大仙身邊的小玉兔。
郭美美的行為,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這個代價付出的有些晚、有些慢,相關部門一直說要調查,但始終沒有下文,這樣更加深了其貌似撲朔迷離的“背景”,直到日前她像“蠻子哥”一樣現身說法,對公眾才算有了一個交代。
縱觀整個事件,郭美美對中國慈善體系的打擊乃至對國人天然愛心的沖擊,深遠而劇烈。一個郭美美,就讓紅十字會變成了街邊摔倒的老太太,即便喊冤也沒人會扶。
以至于紅十字會覺得必須要從這個陰影走出——“所以,從這一刻起,請忘記她,把有限的精力和資源全部轉向災區。”被重創的紅十字會,竟然用這樣的口吻來為云南昭通地震募捐,可見郭美美影響之大,傳播之廣。
事后看來,我們都被郭美美看似娛樂化的自我營銷手段迷惑了,從這個角度說,郭美美是一位深諳互聯網營銷、頗具電商特質的高手。她身世的如此普通,出生于單親家庭,長相一般,不學無術,游手好閑,但通過不斷地自我包裝與造勢,硬是提高了自己的身價,讓多少名媛望塵莫及。
把郭美美現象聯想到的互聯網沖擊下的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問題,會發現非常有意思、有幫助。
據報道,郭美美的出場價最低已達5萬元,有時5萬元還只是定金,最高時則數十萬元。相比之下,足以代表傳統制造業標準化生產的東莞,有著眾多千人一面的“郭美美”,即便執行著嚴格的“東莞標準”,但身價與郭差之千里。
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拋棄的就應當是千人一面,需要的乃是個性。大規模的批量化、標準化生產已經沒有出路,只有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精益生產才有市場。互聯網下的制造業,應當做到對消費者賦權,即讓消費者參與到生產中來,參與產品的制造與設置,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同時企業隨時能根據消費者的要求進行調整,能夠適應多變環境的客觀需要,實現產品的快速更新。
郭美美事件中,她與眾多看客的互動交流,人們的獵奇、獵艷的心理得以滿足,不公、仇富的心態得以宣泄,看客與她的距離近得不能再近,郭也同樣在一片“羨慕嫉妒罵”之中,不斷調整話題,不斷地挑戰著眾人心理的底線。
郭美美本是草根,但她把自己“玩”成了名人,電商平臺上很多不是品牌的商品,通過深入人心地個性化,也成為電商平臺上崛起的新興力量。故而,不要抱怨市場,埋怨環境,做好“口碑+定制”,就掌握了未來的方向。
網上已經流傳了《郭美美營銷寶典》:第一,占位篇。確立一個社會上極有爭議的有利身份定位;第二,關聯篇。用奢侈品為媒介,激發人們的拜物饑餓癥,同時把自己和奢侈聯系在了一起;第三,保鮮篇。任何品牌都會老化,關健是通過事件和話題,持續占領人們眼球,為品牌保鮮;第四,拓展篇。利用已有品牌,向多元領域廷伸。
如果您身處傳統制造業,不知看后是否有所啟發?那么,先請消費者參與你們的生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