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28歲時已經是一家中小型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職位,如今已是快奔四的人,在人力資源經理崗位上呆了也快10年時間,一直無法突破,問題出在哪里呢?特別這兩年以來,曾經是他下屬的已經有6位如今都以做到人力資源總監了,而自己卻仍然在人力資源經理崗位上徘徊。
是什么阻礙了張偉的突破?筆者試著從他的從來經歷來挖掘出問題所在。
大專學歷,計算機專業,畢業后進了一家只有10來名員工的創業型公司從事文職工作,是公司電腦操作最熟練的人。由于他的勤奮與用心,很快成為了公司的全能冠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有他的身影。
公司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員工人數已經到30多人,老板考慮到內務管理的需求,外聘人員的不放心,于是提拔了張偉任人事行政主管兼老板助理。這次的升職,對于才畢業走上社會工作兩年多的張偉來說,是最大認同與肯定,因為他的很多同學還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仍在不斷的尋找工作。
張偉對伯樂的感恩之心就是將公司當家,更加忘我的全情工作,他的投入不僅得到了老板的認同,同時也得到了上下游企業的認同。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對于這個只有30來人,沒有核心技術的業務公司來說是痛苦的,企業未能幸免,張偉失業了。
張偉在公司這幾年來,雖然到主管崗位后也學習了一些人力資源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由于公司規模的原因,他的專業知識無法系統與前沿。在2008年的大潮中,對于他來說找工作難度相當之大。但他的勤奮與為人,是在老板的朋友圈中也得到了高度的認同,在他原老板的推薦下,到前業務合作的一家上游公司任人力資源經理。這時張偉剛滿28歲,再次成為同學羨慕的對象。
其實,從張偉的職業成長分析,他是一個“全科”人才,什么事情都可以做。雖然也能做到人力資源經理,但由于做的多而不精,無法達到一定高度與系統性。所以他很難成為管理規范的企業人力資源總監,而一般不太規范的企業又無需設制總監職務,因此,張偉遇到了現在的瓶頸。
筆者再順著張偉思維,對他的那些已經做到人力資源總監的下屬進行分析。
目前是人力資源總監崗位者,其中有三位是從培訓專員起步,并在培訓這個單一的模塊中專職工作不低于四年半。從培訓專員到培訓主管,再至培訓經理或人力資源經理,現在成為人力資源總監。有二位是招聘專員起步,一位是薪酬專員起步,基本上與培訓專員的職業路線比較一致。
從某一模塊基層做起,將本模塊進行深度的研究,雖然內容相對單一但其深度與高度往住能給人留下專家的印象。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今天,專業的深度代表了權威的可信度,就如同病人在一般情況不會置疑醫生一樣,這是對專業的信任。
筆者個人認為,在做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你會發現管理是相通的,這也是很多企業的高管可以跨界管理的原因。特別是人力資源的幾大模塊之間,相互關聯度高。當我們將某一模塊研究深、理解透,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之后,這一模塊就是我們撬動工作的支點。
當然,筆者也有遇到從一模塊工作到模塊的總監。如從招聘模塊或培訓模塊做起,一直做到招聘或培訓總監,但仍然不能晉升為人力資源總監。什么會這樣呢?個人分析,他們的橫向思維沒有打開,其結構化思維雖具備,但缺少延展性思維,自我設限太多。
筆者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近15年以,亦是從培訓專員做起,在培訓這一模塊專職深耕5年之久,做到集團培訓主任,后任人力資源經理到人力資源總監。以點帶面,以支點撬動人力資源全局。
因此,個人認為作為專家型的人才,一定需要有撐握某項核心技術,即需要在某一模塊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統攬全局。從專才到通才,路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