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不是職務的稱謂,更不是所謂的“大人物”,是一種能影響他人努力奮斗,并幫助他人成長的實踐活動。不領不導,就配不上喊你“領導”,叫上級還差不多。這樣的場景,你見過嗎?
“下級對上級表面上笑容可掬,背地里咬牙切齒”。
你可能瞧不起這樣的人,甚至痛罵其“小人”。而我今天不想說他們,說說讓他們變成所謂“小人”的“大人物”。
喊你“領導”,只是為了取悅你
1
有一次,到某醫院做訓前調研,職工代表像洪水猛獸一樣,抱怨聲四起。雖然抱怨不可取,但他們的聲心卻值得耐心傾聽。
其中,有個人情緒很激動,肢體語言極其豐富。提到單位會議特別多,有的會與她沒什么關系,反而造成活干不完,常常要加班完成。
令我印象深刻,又有點諷刺的是,就在她情緒特別高漲的時候,領導突然推門進來了,她奇跡般地收起激動的情緒,迅速起立,并予以笑臉,叫一聲“領導,好”,這些動作幾乎是一氣呵成,包括主動去端茶倒水。
領導則愉悅地享受所帶來的快感,那份洋洋自得無以言表,而我的內心卻是五味雜全。
出現這種尷尬的、諷刺的局面,問題多半出在“領導”的身上。正如,不久前,有位從事管理工作的學員朋友給公號留言:“領導害怕我升職,且有意掩蓋我的功勞或將功勞據為己有,我該怎么辦?”。
雖然我不能直接回復“這樣的高管不配當領導“之類的話,但他的“領導”確實遭人討厭,很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亦有可能埋沒了優秀的人才。
若員工總喜歡口是心非地討好領導,這是領導們的損失,更是管理者對“領導”這一稱謂的褻瀆。這些“大人物”表面被稱為領導,其實只是職務層面的上級。
也許管理者根本就沒搞懂何謂“領導”。
2
如果職位高就是領導,那你就OUT了。
領導是一種活動,一種能力,不是職務,不是為那些身處高位的人保留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發現一個人領導者最有效的辦法,是看其身后是否有心甘情愿的追隨者。
比如甘地或者馬丁·路德金,他們既非被選舉的,也不是被任命的,他們就是能夠領導,因為他們的行為方式吸引了很多的追隨者。
大凡自以為是領導,卻無人跟隨的,只是在散步而已。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說,領導就是帶領他的人們去他們沒有去過的地方。
當今時代,作為管理者不能只是管理,而要去領導。因為沒有人愿意被別人管,人們愿意接受他人的領導。它涵蓋科學的管理部分,其“管道”必須疏通;也是一種藝術,就像書寫詩歌一樣,既嚴謹又巧妙——沒辦法教會,但可以學會。
簡而言之,領導就是率領與引導的綜合,主要體現在鼓舞與激勵的層面,注重創新與推動變革,特別關心人的問題,如人的熱情、創造力和成長。
3
遇到過不少令人尊敬的領導,有的人很嚴厲,有的人很和藹,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給予下屬很多的成長與啟發。喜歡杰克-韋爾奇的一句話:當你成為領導之前,成功的全部就是自我成長;當你成為領導之后,成功的全部就變成幫助他人成長。
那哪些行為配不上“領導”這樣的稱呼呢?
喜歡指揮與命令,不懂授權,總讓下屬聽話照做。即不明確工作的目標與意義,也不說清工作的前因后果,卻要求下屬必須按照他的方式方法來做。
喜歡陳述表達,不懂通過問對問題來啟發下屬思考。即總是陳述自己的要求或方法,表面上是教導,實際上會造成下屬推卸責任,養成不動腦思考的習慣。
喜歡責怪下屬,不從流程與機制上找原因想辦法,去改善管理造成的問題,卻認為問題出在下屬的能力與素質上。
喜歡標榜自己,沒有搞懂“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道理。例如,諸葛亮、項羽式的高管。
在我給企業做培訓的時候,常常令人驚訝地聽到受訓學員說“該培訓的應該是高層領導,當他們對了,我們就跟著對了”。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今日是高鐵時代,不僅要當好“車頭”,還要讓“每節車廂”擁有動力源。
總之,領導,不是職務的稱謂,更不是所謂的“大人物”,是一種能影響他人努力奮斗,并幫助他人成長的實踐活動。不領不導,就配不上喊你“領導”,叫上級還差不多。
杰克-韋爾奇說,我最討厭管理,趕快領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