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雙十一”,最先想到的便是馬云和淘寶,8年前,馬云提出“雙十一”是個購物狂歡節,當時沒什么人鳥他,經過他不短的砸錢推廣,后來終于成功了,“雙十一”為何能成為一種商業文化?
“雙十一”臨近,這個詞匯,或者這個話題近期就像是打攻堅戰時候密集的炮聲一樣,已然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商業現象,甚至是一種普遍的商業文化。這種東西源自互聯網,最開始甚至就是某個知名的網購企業的刻意策劃和推廣;而當初“雙十一”最開始的策劃者們,估計也沒想到他們的點子能夠蔓延得這么快,能夠以一種橫推之勢碾壓一切敢擋道的商業零售模式。
隨著網購的發展勢頭,給了“雙十一”成為一種商業現象和文化的基礎土壤。“雙十一”就是基于網絡而生,沒有網絡就沒有“雙十一”。雖然現在一些實體商家在“雙十一”的碾壓面前,也開始掛起“雙十一”促銷的橫幅,但是相比網絡里海量的促銷信息,實體店的“雙十一”促銷,更像是大戰之后的零星炮聲。
這是一個商業符號滲透到角角落落里的社會,這是一個買方的市場,這是一個賣方角力的環境。買不買誰的商品,顧客說了算;降不降價,降價又會降多少,賣方說了算。但是兩者又會相互試探和勾引,看就看誰先受不了誰的“蠱惑”,看就看你相中了誰、腰包里的銀子又被誰悄悄地摸去。買方和賣方永遠會處于這樣一種關系之中,就像男女之間私下的約會,以往是找個咖啡館、找個小公園這樣的小環境,現在是都從咖啡館、小公園出來吧,我給你們提供個大場所,大家集體相親吧,你們也不用藏著掖著了,看中了誰,直接表白,表白晚了,可能就是別人的男神、女神了。
這是一個商業社會,而“雙十一”就是這個商業社會開出的一朵奇葩。然后這朵奇葩又聯系著老公的信用卡(夫妻家庭關系),聯系著快遞(社會關系),聯系著各種商戰(商業關系),于是“雙十一”就像漣漪一樣蔓延出了各種社會關系和現象,慢慢地就開始進化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東西。
我們再舉出一個有關“雙十一”的小段子——老公看完新聞對媳婦說:“北京一快遞員每天送200個左右快遞,猝死。”媳婦說:“這么年輕就死了,太可憐了。”老公回頭,語重心長地對正在網購的媳婦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家庭、社會、商業,甚至是文化,這個小段子里,什么都有了。你懂的。
“雙十一”為何能成為一種商業文化?閱讀了本文相信讀者心中已有答案。“雙十一”這種影響模式能一直發展下去嗎?
解析“雙十一”背后的消費痛點及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網絡購物也逐漸蓬勃發展起來。而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互聯網購物,大到家具、電器,小到洗手液等生活用品。而網購已經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其中的電子商務及其營銷模式是人類社會利用互聯網的偉大創造,由于沒有實體店的店租等負擔,省去中間商環節以及現代物流業的發達,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開始便贏得不少年輕人的喜愛,電子商務將顛覆傳統的生產關系。便捷、便宜、潮流是其吸引力的重要原因,甚至創造出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狂歡節。
數據顯示,今年的全網交易額度為1229億元,再次創造新紀錄。然而,商業文化土壤的差異也會導致“互聯網+
網購”異化為雙十一這樣的非理性消費狂潮。可持續的消費觀蕩然無存,投機分子便有了可乘之機,劣質商品充斥互聯網,“退貨”在不經意間成為今年網購的主題詞。如果互聯網營銷不能走出“失信陷阱”,誠信,這個挑動國人神經的關鍵詞,必將使中國電子商務營銷模式遭遇滑鐵盧。殊不知,在任何商業模式中,產品質量、服務與價格都是永恒的主題。
首先,產品質量問題是制約網購商業模式發展的一大瓶頸。網絡購物中的質量糾紛以及不斷提高的退貨率,必將使得人們的網購行為越來越謹慎,如何檢驗貨品質量以及各種退貨經驗正在不斷被分享。由于惡性競爭,使得網購成為劣質商品的宣泄口,非理性消費使得“垃圾商品”進入千家萬戶。如何在“物美價廉”、“物美價不廉”、“物不美價不廉”之間做出選擇,成為網購消費者心中糾結的問題。
其次,電商雇人刷屏,行賄淘寶或天貓“小二”以提高排名不但提高了電商從業者的成本支出,而且嚴重傷害社會誠信,那些被雇刷屏的年輕人良善的內心世界也正在遭受無情的沖擊。須知,優惠、方便、選擇面廣是以誠信銷售為前提的。
第三,低價競爭,惡化電商從業者所處的經營環境。沒有利潤便沒有服務。當下電商環境下價格、利潤、服務之間的博弈,無利可圖之下的電商們以及貨品質量低劣,電商們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遠了。
第四,“超級惡性競爭”之下的網絡購物,使得中國電商快速走向“沒有利潤的時代”,各種山寨版商品必然擠壓現代優質工業的發展空間。“劣幣驅逐良幣”惡性循環必然上演,到那個時候,試問:消費者到哪里購買“正品”?在瘋狂網購的同時,是否思考一下:為什么國民會不遠萬里去日本搶購馬桶?
經過一夜繁華之后,是到了重新思考如何構建有質量的消費體系、有尊嚴的消費體系、有誠信的消費體系的時候了。期待著政府、電商平臺以及電商企業、消費者共同構建 “有質量、有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