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招聘會
      濮陽人才網代理招聘
      代理記賬
      職場維權 您的位置:首頁 > 職場維權 > 正文
      面對職場不平事我們能做什么
      發布日期:2014-5-4   點擊次數:1182
      發送該信息到手機
           據媒體報道,平時大學生整容只占總比例的5%,近半月來這個比例上升至51.2%,其中相當比例是為求職作打算。 近年來,職場上這種事情還有很多。在才市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求職者和職場人,為了迎合用人單位設立的條條杠杠,做出的犧牲和忍耐還真不少。回溯一下2006 年的職場新聞,就能看到不少端倪。2007年,我們該如何面對各色各樣的就業歧視、職場侵權?
        就業歧視:法律武器尚不鋒利
        熙熙攘攘的求職人潮,傳遞著人才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而眼花繚亂的招聘廣告和隨處可見的企業招聘攤位,卻讓求職者感受到一道道就業歧視的門檻,年齡、性別、容貌、戶籍甚至血型、星座、姓名……每一個都難以跨越。
        相貌歧視:以貌取人何時休
        事件回放:
        求職遭遇相貌考驗
        許多大學生無奈地發現,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要求像是挑選“演員”。安徽理工大學的本科生汪波(化名)在某場招聘會上先后經歷了七八次“面試”,但用人單位不約而同地對他只有1.6米的身高提出異議;女孩小裴因為身材較胖且皮膚較黑,遭到十余家單位的拒絕。一家培訓學校坦白告訴她:“你專業條件不錯,但是不夠漂亮,將來代表學校上‘公開課’可能會拿不出手。”(原載2006年8月6日《新聞晚報》)
        專家支招:
        “用人單位的這些要求是一種歧視。”赫敦管理咨詢公司資深職業顧問董維芬說。但是,中國法律關于就業歧視的規定,只有性別、宗教信仰、民族、種族和身體殘疾5個方面,不包括形象和氣質。求職者很難利用法律來為自己撐腰。
        能力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努力彌補,但身高、相貌是爹媽給的,這個門檻可能這輩子都邁不過去。“我們可以用外在手段彌補。如果身材偏胖,宜穿深色衣服;個子矮了,可穿高跟鞋;女孩子還可以適當運用化妝改善形象。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用內在手段,就是多讀書,多學習,增加自信。‘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的人并不英俊或漂亮,但走出來令所有人不敢忽視,這就是自信的魅力。”
        “至于整容,就大可不必了。動刀子風險太大,為了一份工作,這樣做是否值得?”董維芬反問道。
        性別歧視:女性求職者心中永遠的痛
        事件回放:
        “一上班就要生孩子”,女博士就業遇歧視
        頂著凜冽寒風求職的長隊里,頻頻傳出女大學生、女研究生求職難的消息。有單位甚至打出了“女生免問”的字牌。就連高學歷的女博士,遭到公然拒絕的也不在少數,其理由是:光大學就讀了10年,再加上12年中小學,女博士最小也該有二十八九了吧,肯定一來上班就要生孩子,還是讓她們去別處生孩子吧。(原載2006年1月12日中新網)
        專家支招:
        “在國外,如果用人單位在廣告中敢公然打出‘女生免問’的字樣,求職者可以立即起訴這家企業。然而在我國,雖然有反就業歧視的相關法律規定,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標準,求職者很難尋求有力的保護。”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主任陸敬波表示。
        董維芬認為,不管怎樣,企業招人永遠是能力第一。女性的名字不是弱者,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練好內功還是第一要義。“據我所知,在滬上某跨國醫藥公司內,有3個女強人,都在市場營銷方面獨當一面。她們是女人,可誰也不敢小瞧她們。暫時遭遇到歧視的女性求職者,要相信自己缺少的只是一個機會,千萬不能因此失去勇氣和自信。”
        此外,女性求職還要注意揚長避短,在文秘、教師和部分管理類崗位上,女性具有天然的優勢。當然,如果特別有專長,也不妨去技工等男性擅長的領域一爭高下。
        年齡歧視:姜不再是老的辣
        事件回放:
        52歲技師求職屢遭拒
        陳師傅今年52歲,做了20多年的電工,掌握了一套純熟的維修手藝,也取得了技師證。然而,在招聘會詢問了近百家招電工的企業,竟沒一家愿意接納他。被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年齡偏大。南京市一家設備維修公司本來對他的經驗和技術很感興趣,但當得知陳師傅的年齡時,對方為難地表示:公司有規定,要 45歲以下。(原載2006年2月26日《揚子晚報》)
        專家支招:
        以前都說,“姜是老的辣”,但現在年齡卻往往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幾乎所有招聘廣告都要求35歲以下。
        因為社會保障、創新能力、健康等方面的限制,大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上變得不那么受歡迎。但大齡求職者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經驗豐富,吃苦耐勞等。如何揚長避短,是大齡求職者要把握的關鍵。資深職業顧問董維芬出了這些點子:
        1、心態要平和。不要一方面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又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懼怕找工作。應積極到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或通過其它途徑推銷自己。
        2、寫簡歷要有針對性。最好用一封求職信點明自己的突出優勢,尤其是以前的工作經驗等。
        3、應聘要求切勿苛刻。不能自恃以前的待遇,而將自己的要求凌駕于用人單位的能力之上。
        4、積極和年輕人交往。隨時更新觀念和知識儲備,不能落后于時代。
        策略:法律尚不健全求職者只能揚長避短
        2003年2月,深圳市一女士通過國稅局公務員招考,卻因身高不足1.5米而未被錄用,于是在1年時間內先后向兩級法院起訴,法院的答復均是“不受理”。從全國來看,目前經法院受理并已審結的就業歧視案件,估計最多不超過10件。
        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主任陸敬波表示,我國只有《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4部法律設有關于就業歧視的條文,但基本上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上缺乏可操作性;另外,就業歧視在我國屬于民事法律關系范疇,按照“法無規定不禁止”的原則,在當前用人單位各種就業歧視行為中,除性別歧視外,其他像經驗歧視、年齡歧視、身高歧視、戶籍歧視、學歷歧視等都不屬于違法行為。這些都是造成就業歧視訴訟的重要障礙。
        董維芬補充說,如果企業不在招聘廣告中明確提出歧視性條件,而借“名額有限”、“能力不適合崗位要求”之名,行“隱性歧視”之實,求職者更加難以依靠法律維權。面對這種無奈的情形,求職者最終要做的,還是揚長避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加強核心競爭力的建設,用實力證明一切。
        職場侵權,不能承受之重
        搜身、監控、強令下跪……在就業遭受歧視的同時,職場人遭遇到的職場侵權也越來越嚴重。“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很多職場人對此選擇了“忍”。但這并沒有改善我們的職場環境,換來的卻是某些企業愈發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面對職場侵權,我們能忍到何時?
        搜身:搜走了人格和尊嚴
        事件回放:
        一粒棋子辨清白
        張女士在杭州大關的歐尚超市工作。不管是下早班還晚班,只要是離開賣場,員工就得在門邊上的紅色小筐里摸一顆棋子。摸到白子的員工,直接刷卡走人;而摸到黑子的員工,就得在保安的監視下,把身上所有的口袋都掏一遍讓保安檢查。張女士說,一開始自己堅決不同意讓保安搜口袋,她覺得這對人格是一種侮辱。可是超市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不敢提異議,她也只好忍氣吞聲。而該超市這種離譜做法已經存在好幾年了。(原載2006年4月6日《現代金報》)
        專家支招:
        陸敬波律師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從法律層面講,超市的行為涉嫌侵犯職工的人格權。雖然職工與超市存在勞動關系,但職工只提供勞動但并沒有將自己的人格出賣。超市用黑白棋子來判斷員工是不是清白的做法,從法律上來講是設定一個虛假事實,然后超市進行證實,這是對全體員工的歧視。
        我國《勞動法》以及2004年12月1日實施的《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對員工人身權、人格權有明確的表述。在每一起企業搜身事件中,那些被搜身者被拿走的,除了憲法賦予的神圣而基本的人身權之外,還有個人的人格與尊嚴。
        可是,超市的做法明明是違法,為什么員工一直在忍氣吞聲呢?一句話:謀生不易。也就是說,員工寧可自己的人格權和人身自由被侵犯,也得端這個飯碗。對此,作為職場專家,董維芬給職場人支了兩個招:首先,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就是法律。“不過,如果你還想端這個飯碗,記得要匿名投訴,”董維芬笑言。其次就是借助內部力量。歐尚超市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有眾多門店,不妨寫封信到中國區總部甚至法國總部投訴,相信上級不會坐視不管。
        生活習慣:和工作無關企業無權干涉
        事件回放:
        企業逼人吃素
        3年前,孫瑤(化名)來到上海某素食餐廳做服務員,該餐廳規定員工必須吃素,如違反規定,公司發現一次,從員工工資里扣除100元。她對餐廳的規定是言聽計從。沒想到,“3年來,沒吃過一點葷菜,現在看到肉類就頭暈,嘔吐。”孫瑤被診斷為心理性厭食癥。(原載2006年12月18日《新聞晚報》)
        專家支招:
        “員工和企業存在勞動關系,那么企業只能在與勞動相關的方面對勞動者進行限制。員工吃什么,屬于個人生活習慣,企業無權干涉。”陸敬波律師認為,“還有些消費品企業強迫員工使用本公司的品牌,一旦發現使用其它品牌就罰款,這也是毫無道理的。”
        至于對策,董維芬說:“這很簡單,企業管得了8小時之內,不可能管得了其余的時間吧;中午出去吃飯,或者下了班回家吃,不就行了?”
        魔鬼訓練:可以訓練但不要“魔鬼”
        事件回放:
        進行“拓展訓練”被驅逐
        “我要為社會做貢獻,我愛身邊所有的人……”酷暑中,14位青年男女呼著口號,7人一組將腳捆在一起,時而大步前進,時而立正站齊,還口口聲聲稱自己是“瘋子”。其怪異行為引來眾多市民圍觀,最后這些男女被巡警驅逐。
        “我們搞拓展訓練。”活動組織者解釋說,他們是一家經營美發器械的公司,大多數員工都來自農村,對社會有一定膽怯心理,通過選擇這種人流較大的地方讓他們癲狂地喊出一些話語,以此改變他們的性格。(原載2006年6月29日《重慶晚報》)
        專家支招:
        近年來,這種在大街上進行的所謂的“魔鬼訓練”漸漸出現在人們視線中。2004年,長春市還出現了這樣的驚人一幕:5名20多歲、衣著整齊的男女青年在膝下墊上報紙,跪倒在人行道上。原來,他們是一家IT公司的工作人員,這“只不過”是公司對員工進行日常培訓的一個項目。當天他們共有10個人來參加培訓,目的是在街道上跪滿兩小時,要到足夠吃一頓飯的錢。
        “培訓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但要尊重員工的人格權,也不能擾亂城市的正常秩序。”陸敬波表示,員工雖然和企業有勞動關系,但人格上是平等的,下跪這種行為帶有侮辱性質,已經侵犯了員工的人格權。員工完全可以通過起訴,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侮辱性質的培訓,完全可以不參加。如果不想和企業直接、正面地激烈對抗,可以采用建議的方式,比如對老板或培訓經理說,我認為另一種培訓課程更合適,同時闡述該課程的優點,說服老板。單槍匹馬力量往往較弱,最好拉上自己的直接上司一起提出建議。”董維芬表示。如果老板對自己的建議置之不理,堅持要進行侵權性質的培訓,則可以采用法律手段。
        監控:員工起碼要有知情權
        事件回放:
        四成白領隱私曾被侵
        “智聯招聘”一項職場維權調查顯示,4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曾經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與工作無關的個人私生活信息,以及曾有被監控郵箱、被攝像頭監控以及要通過安檢的經歷。在外資保險公司上班的孫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單位就對員工的MSN、QQ的使用進行了監控,公司美其名曰為了防止員工上班時間聊天,而實際是怕泄露公司資料。(原載2006年3月22日《青年報》)
        專家支招:
        職場監控屢見不鮮。2005年底,上海某跨國銀行女職員莉沙就曾因與男友在msn上的“私房話”被監控并泄露,而一怒辭去月薪3萬元的工作。企業認為,員工使用的是公司提供的設備,這些設備必須用于工作用途,企業完全有權進行監控。對此,陸敬波認為,企業這樣做道理上是說得通的,但員工對此應具有起碼的知情權。企業應在事前明確告知員工會對電腦、電話等設備進行監控,在得到員工認可的情況下再實行監控。如果不事先告知,就可能侵犯了員工隱私權。
        目前我國還沒有成文的明確法律來規定隱私權,職場人因此深受困擾。董維芬認為,想要避開企業的監控,可以采取如下步驟:一,入職前仔細詢問公司是否會對員工實施監控;二,在工作時間,盡量不要使用辦公設備發送私人信息或者撥打私人電話,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進行私人聯絡,如使用手機;三,如果發現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監控,可以搜索一下相關法律條文和案例,打印出來找公司談判,請對方停止這種行為。最好在理性的態度之下解決此事,避免過于沖動,兩敗俱傷。
        策略:企業濫用強勢地位職場人應注意收集證據
        職場侵權行為為什么屢禁不止,并且花樣翻新?陸敬波認為,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企業在人才市場內的強勢地位。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不少企業有濫用這種地位的趨勢。
        董維芬建議職場人,要避免被企業侵權,最好在求職之時就看清企業的“真面目”。可以事先仔細觀察企業內的工作氛圍,上網搜索一下企業的口碑,確認將要入職的企業是一家尊重員工、講求規范的企業;第二,要善于利用試用期,在試用期內觀察企業是否有侵犯職工權利的行為和習慣;第三,如果發生侵權行為,宜首先和上司溝通,最好由上司出面,幫助自己維權,以免直接和企業最高層碰撞,產生嚴重后果。
        陸敬波則從法律角度提出了他的建議。他說,職場人在工作中,要隨時注意收集、保留一切有利于自己維權的證據;其二,要注意訴訟時效,不要超出時效范圍,但如果時效很長,也可反過來利用這段時間多方搜集證據。
        據媒體報道,平時大學生整容只占總比例的5%,近半月來這個比例上升至51.2%,其中相當比例是為求職作打算。 近年來,職場上這種事情還有很多。在才市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求職者和職場人,為了迎合用人單位設立的條條杠杠,做出的犧牲和忍耐還真不少。回溯一下2006 年的職場新聞,就能看到不少端倪。2007年,我們該如何面對各色各樣的就業歧視、職場侵權?
        就業歧視:法律武器尚不鋒利
        熙熙攘攘的求職人潮,傳遞著人才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而眼花繚亂的招聘廣告和隨處可見的企業招聘攤位,卻讓求職者感受到一道道就業歧視的門檻,年齡、性別、容貌、戶籍甚至血型、星座、姓名……每一個都難以跨越。
        相貌歧視:以貌取人何時休
        事件回放:
        求職遭遇相貌考驗
        許多大學生無奈地發現,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要求像是挑選“演員”。安徽理工大學的本科生汪波(化名)在某場招聘會上先后經歷了七八次“面試”,但用人單位不約而同地對他只有1.6米的身高提出異議;女孩小裴因為身材較胖且皮膚較黑,遭到十余家單位的拒絕。一家培訓學校坦白告訴她:“你專業條件不錯,但是不夠漂亮,將來代表學校上‘公開課’可能會拿不出手。”(原載2006年8月6日《新聞晚報》)
        專家支招:
        “用人單位的這些要求是一種歧視。”赫敦管理咨詢公司資深職業顧問董維芬說。但是,中國法律關于就業歧視的規定,只有性別、宗教信仰、民族、種族和身體殘疾5個方面,不包括形象和氣質。求職者很難利用法律來為自己撐腰。
        能力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努力彌補,但身高、相貌是爹媽給的,這個門檻可能這輩子都邁不過去。“我們可以用外在手段彌補。如果身材偏胖,宜穿深色衣服;個子矮了,可穿高跟鞋;女孩子還可以適當運用化妝改善形象。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用內在手段,就是多讀書,多學習,增加自信。‘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的人并不英俊或漂亮,但走出來令所有人不敢忽視,這就是自信的魅力。”
        “至于整容,就大可不必了。動刀子風險太大,為了一份工作,這樣做是否值得?”董維芬反問道。
        性別歧視:女性求職者心中永遠的痛
        事件回放:
        “一上班就要生孩子”,女博士就業遇歧視
        頂著凜冽寒風求職的長隊里,頻頻傳出女大學生、女研究生求職難的消息。有單位甚至打出了“女生免問”的字牌。就連高學歷的女博士,遭到公然拒絕的也不在少數,其理由是:光大學就讀了10年,再加上12年中小學,女博士最小也該有二十八九了吧,肯定一來上班就要生孩子,還是讓她們去別處生孩子吧。(原載2006年1月12日中新網)
        專家支招:
        “在國外,如果用人單位在廣告中敢公然打出‘女生免問’的字樣,求職者可以立即起訴這家企業。然而在我國,雖然有反就業歧視的相關法律規定,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標準,求職者很難尋求有力的保護。”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主任陸敬波表示。
        董維芬認為,不管怎樣,企業招人永遠是能力第一。女性的名字不是弱者,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練好內功還是第一要義。“據我所知,在滬上某跨國醫藥公司內,有3個女強人,都在市場營銷方面獨當一面。她們是女人,可誰也不敢小瞧她們。暫時遭遇到歧視的女性求職者,要相信自己缺少的只是一個機會,千萬不能因此失去勇氣和自信。”
        此外,女性求職還要注意揚長避短,在文秘、教師和部分管理類崗位上,女性具有天然的優勢。當然,如果特別有專長,也不妨去技工等男性擅長的領域一爭高下。
        年齡歧視:姜不再是老的辣
        事件回放:
        52歲技師求職屢遭拒
        陳師傅今年52歲,做了20多年的電工,掌握了一套純熟的維修手藝,也取得了技師證。然而,在招聘會詢問了近百家招電工的企業,竟沒一家愿意接納他。被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年齡偏大。南京市一家設備維修公司本來對他的經驗和技術很感興趣,但當得知陳師傅的年齡時,對方為難地表示:公司有規定,要 45歲以下。(原載2006年2月26日《揚子晚報》)
        專家支招:
        以前都說,“姜是老的辣”,但現在年齡卻往往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幾乎所有招聘廣告都要求35歲以下。
        因為社會保障、創新能力、健康等方面的限制,大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上變得不那么受歡迎。但大齡求職者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經驗豐富,吃苦耐勞等。如何揚長避短,是大齡求職者要把握的關鍵。資深職業顧問董維芬出了這些點子:
        1、心態要平和。不要一方面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又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懼怕找工作。應積極到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或通過其它途徑推銷自己。
        2、寫簡歷要有針對性。最好用一封求職信點明自己的突出優勢,尤其是以前的工作經驗等。
        3、應聘要求切勿苛刻。不能自恃以前的待遇,而將自己的要求凌駕于用人單位的能力之上。
        4、積極和年輕人交往。隨時更新觀念和知識儲備,不能落后于時代。
        策略:法律尚不健全求職者只能揚長避短
        2003年2月,深圳市一女士通過國稅局公務員招考,卻因身高不足1.5米而未被錄用,于是在1年時間內先后向兩級法院起訴,法院的答復均是“不受理”。從全國來看,目前經法院受理并已審結的就業歧視案件,估計最多不超過10件。
        江三角律師事務所主任陸敬波表示,我國只有《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4部法律設有關于就業歧視的條文,但基本上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上缺乏可操作性;另外,就業歧視在我國屬于民事法律關系范疇,按照“法無規定不禁止”的原則,在當前用人單位各種就業歧視行為中,除性別歧視外,其他像經驗歧視、年齡歧視、身高歧視、戶籍歧視、學歷歧視等都不屬于違法行為。這些都是造成就業歧視訴訟的重要障礙。
        董維芬補充說,如果企業不在招聘廣告中明確提出歧視性條件,而借“名額有限”、“能力不適合崗位要求”之名,行“隱性歧視”之實,求職者更加難以依靠法律維權。面對這種無奈的情形,求職者最終要做的,還是揚長避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加強核心競爭力的建設,用實力證明一切。
        職場侵權,不能承受之重
        搜身、監控、強令下跪……在就業遭受歧視的同時,職場人遭遇到的職場侵權也越來越嚴重。“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很多職場人對此選擇了“忍”。但這并沒有改善我們的職場環境,換來的卻是某些企業愈發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面對職場侵權,我們能忍到何時?
        搜身:搜走了人格和尊嚴
        事件回放:
        一粒棋子辨清白
        張女士在杭州大關的歐尚超市工作。不管是下早班還晚班,只要是離開賣場,員工就得在門邊上的紅色小筐里摸一顆棋子。摸到白子的員工,直接刷卡走人;而摸到黑子的員工,就得在保安的監視下,把身上所有的口袋都掏一遍讓保安檢查。張女士說,一開始自己堅決不同意讓保安搜口袋,她覺得這對人格是一種侮辱。可是超市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不敢提異議,她也只好忍氣吞聲。而該超市這種離譜做法已經存在好幾年了。(原載2006年4月6日《現代金報》)
        專家支招:
        陸敬波律師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從法律層面講,超市的行為涉嫌侵犯職工的人格權。雖然職工與超市存在勞動關系,但職工只提供勞動但并沒有將自己的人格出賣。超市用黑白棋子來判斷員工是不是清白的做法,從法律上來講是設定一個虛假事實,然后超市進行證實,這是對全體員工的歧視。
        我國《勞動法》以及2004年12月1日實施的《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對員工人身權、人格權有明確的表述。在每一起企業搜身事件中,那些被搜身者被拿走的,除了憲法賦予的神圣而基本的人身權之外,還有個人的人格與尊嚴。
        可是,超市的做法明明是違法,為什么員工一直在忍氣吞聲呢?一句話:謀生不易。也就是說,員工寧可自己的人格權和人身自由被侵犯,也得端這個飯碗。對此,作為職場專家,董維芬給職場人支了兩個招:首先,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就是法律。“不過,如果你還想端這個飯碗,記得要匿名投訴,”董維芬笑言。其次就是借助內部力量。歐尚超市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有眾多門店,不妨寫封信到中國區總部甚至法國總部投訴,相信上級不會坐視不管。
        生活習慣:和工作無關企業無權干涉
        事件回放:
        企業逼人吃素
        3年前,孫瑤(化名)來到上海某素食餐廳做服務員,該餐廳規定員工必須吃素,如違反規定,公司發現一次,從員工工資里扣除100元。她對餐廳的規定是言聽計從。沒想到,“3年來,沒吃過一點葷菜,現在看到肉類就頭暈,嘔吐。”孫瑤被診斷為心理性厭食癥。(原載2006年12月18日《新聞晚報》)
        專家支招:
        “員工和企業存在勞動關系,那么企業只能在與勞動相關的方面對勞動者進行限制。員工吃什么,屬于個人生活習慣,企業無權干涉。”陸敬波律師認為,“還有些消費品企業強迫員工使用本公司的品牌,一旦發現使用其它品牌就罰款,這也是毫無道理的。”
        至于對策,董維芬說:“這很簡單,企業管得了8小時之內,不可能管得了其余的時間吧;中午出去吃飯,或者下了班回家吃,不就行了?”
        魔鬼訓練:可以訓練但不要“魔鬼”
        事件回放:
        進行“拓展訓練”被驅逐
        “我要為社會做貢獻,我愛身邊所有的人……”酷暑中,14位青年男女呼著口號,7人一組將腳捆在一起,時而大步前進,時而立正站齊,還口口聲聲稱自己是“瘋子”。其怪異行為引來眾多市民圍觀,最后這些男女被巡警驅逐。
        “我們搞拓展訓練。”活動組織者解釋說,他們是一家經營美發器械的公司,大多數員工都來自農村,對社會有一定膽怯心理,通過選擇這種人流較大的地方讓他們癲狂地喊出一些話語,以此改變他們的性格。(原載2006年6月29日《重慶晚報》)
        專家支招:
        近年來,這種在大街上進行的所謂的“魔鬼訓練”漸漸出現在人們視線中。2004年,長春市還出現了這樣的驚人一幕:5名20多歲、衣著整齊的男女青年在膝下墊上報紙,跪倒在人行道上。原來,他們是一家IT公司的工作人員,這“只不過”是公司對員工進行日常培訓的一個項目。當天他們共有10個人來參加培訓,目的是在街道上跪滿兩小時,要到足夠吃一頓飯的錢。
        “培訓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但要尊重員工的人格權,也不能擾亂城市的正常秩序。”陸敬波表示,員工雖然和企業有勞動關系,但人格上是平等的,下跪這種行為帶有侮辱性質,已經侵犯了員工的人格權。員工完全可以通過起訴,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侮辱性質的培訓,完全可以不參加。如果不想和企業直接、正面地激烈對抗,可以采用建議的方式,比如對老板或培訓經理說,我認為另一種培訓課程更合適,同時闡述該課程的優點,說服老板。單槍匹馬力量往往較弱,最好拉上自己的直接上司一起提出建議。”董維芬表示。如果老板對自己的建議置之不理,堅持要進行侵權性質的培訓,則可以采用法律手段。
        監控:員工起碼要有知情權
        事件回放:
        四成白領隱私曾被侵
        “智聯招聘”一項職場維權調查顯示,4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曾經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與工作無關的個人私生活信息,以及曾有被監控郵箱、被攝像頭監控以及要通過安檢的經歷。在外資保險公司上班的孫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單位就對員工的MSN、QQ的使用進行了監控,公司美其名曰為了防止員工上班時間聊天,而實際是怕泄露公司資料。(原載2006年3月22日《青年報》)
        專家支招:
        職場監控屢見不鮮。2005年底,上海某跨國銀行女職員莉沙就曾因與男友在msn上的“私房話”被監控并泄露,而一怒辭去月薪3萬元的工作。企業認為,員工使用的是公司提供的設備,這些設備必須用于工作用途,企業完全有權進行監控。對此,陸敬波認為,企業這樣做道理上是說得通的,但員工對此應具有起碼的知情權。企業應在事前明確告知員工會對電腦、電話等設備進行監控,在得到員工認可的情況下再實行監控。如果不事先告知,就可能侵犯了員工隱私權。
        目前我國還沒有成文的明確法律來規定隱私權,職場人因此深受困擾。董維芬認為,想要避開企業的監控,可以采取如下步驟:一,入職前仔細詢問公司是否會對員工實施監控;二,在工作時間,盡量不要使用辦公設備發送私人信息或者撥打私人電話,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進行私人聯絡,如使用手機;三,如果發現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監控,可以搜索一下相關法律條文和案例,打印出來找公司談判,請對方停止這種行為。最好在理性的態度之下解決此事,避免過于沖動,兩敗俱傷。
        策略:企業濫用強勢地位職場人應注意收集證據
        職場侵權行為為什么屢禁不止,并且花樣翻新?陸敬波認為,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企業在人才市場內的強勢地位。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不少企業有濫用這種地位的趨勢。
        董維芬建議職場人,要避免被企業侵權,最好在求職之時就看清企業的“真面目”。可以事先仔細觀察企業內的工作氛圍,上網搜索一下企業的口碑,確認將要入職的企業是一家尊重員工、講求規范的企業;第二,要善于利用試用期,在試用期內觀察企業是否有侵犯職工權利的行為和習慣;第三,如果發生侵權行為,宜首先和上司溝通,最好由上司出面,幫助自己維權,以免直接和企業最高層碰撞,產生嚴重后果。
        陸敬波則從法律角度提出了他的建議。他說,職場人在工作中,要隨時注意收集、保留一切有利于自己維權的證據;其二,要注意訴訟時效,不要超出時效范圍,但如果時效很長,也可反過來利用這段時間多方搜集證據。

      關注濮陽人才網微信
      實時跟蹤簡歷狀態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最新相關信息
      ·河南省獨生子女護理假每年累計不少于20天 (7-30) ·濮陽人注意!這個假至少有5天,當年不休就“作廢”啦.. (7-25)
      ·邊看世界杯邊工作,算加班嗎? (7-2) ·這8種工資都不能隨便扣 (5-9)
      ·末位淘汰、調崗、降薪,合法嗎? (5-2) ·路上出車禍,哪些情形屬工傷? (4-26)
      ·公司能否扣工資?遭遇公司克扣工資怎么維權? (4-25) ·公司拖欠工資怎么辦 (4-24)
      ·農民工工資拖欠怎么辦 (4-21) ·2017年勞動法婚假規定 (4-20)
      ·2017國家規定哺乳假幾天 (4-19) ·新員工試用期六大陷阱 (4-18)
      ·七種假期工資怎么算 (4-17) ·辭職不批怎么辦,如何維權? (4-14)
      ·辭職領導不批怎么辦 (4-13) ·工資維權需要哪些證據 (4-12)
      推薦職位
      職位 薪金要求
      招聘兼職居家打字客 5000-7000元
      抖音短視頻主播 5000-7000元
      市場營銷 5000-7000元
      銷售業務員 5000-7000元
      副廚 3000-5000元
      油田四高學生餐廳廚 5000-7000元
      銷售專員 1.5萬-2萬元
      網絡銷售專員 1萬-1.5萬元
      財務助理 3000-5000元
      談判專員 7000-1萬元
      融資經理 7000-1萬元
      洗車工(愛瑪電動車 3000-5000元
      客服主管 7000-1萬元
      團隊主管 7000-1萬元
      新媒體運營專員 5000-7000元
      企劃專員 5000-7000元
      計劃專員 5000-7000元
      采購助理 5000-7000元
      客服 3000-5000元
      電子 5000-7000元
      叉車工,光伏組件 7000-1萬元
      焊工 1萬-1.5萬元
      組裝檢驗工 7000-1萬元
      倉庫分揀,掃描,打 5000-7000元
      人民醫院辦公樓保潔 1000-2000元
      票務員 5000-7000元
      店員銷售 3000-5000元
      物業監控員 2000-3000元
      自習室伴學師 3000-5000元
      市區客服 2000-3000元
      電話客服 2000-3000元
      平安內勤 5000-7000元
      文員 3000-5000元
      后勤文員 3000-5000元
      展廳臺設計師 5000-7000元
      操作工(制冷制氣崗 3000-5000元
      環保員 3000-5000元
      誠聘建筑工程檢測公 5000-7000元
      經理助理 3000-5000元
      電工 5000-7000元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商務合作 - 資費標準 - 廣告投放 - 意見箱 - 網站地圖 - 法律聲明 - 隱私聲明
      Copyright ©2004-2018 濮陽人才網PYRC.NET 版權所有 濮陽市華網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濮陽市長慶路與勝利路交叉口向北電子商務及跨境電商產業園(原運輸體育館院內)北樓三層
      豫公網安備 41090202000030號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豫B2-20100034-14
      •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 濮陽求職招聘APP

        濮陽求職招聘APP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www.亚洲精品.com|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无人区午夜福利码高清完整版|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