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12月,甘肅省渭源縣代課教師蘇漢偉在和一年級娃娃合影后抹起眼淚。他每年只有在小學六年級學生畢業的時候才會照次相,他說這是他第一次和一年級娃娃合影,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郭省:一個群體生活境遇的縮影 至少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像郭省一樣的代課教師,仍將存在。他們能否得到應得的公正待遇,備受關注。 2010年年初,媒體報道刺痛了公眾的心:代課教師清退工作進入最后階段,這一在特殊時期為中國農村基礎教育作出巨大貢獻的群體,將退出歷史舞臺。 盡管教育部很快作出回應,“未聽說今年是清退全部代課教師的最后期限”,但每個人都明白:徹底退出的日子,終將到來。比如,陜西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教師管理的通知》就要求,到2012年前,妥善清退完全省所有公辦中小學中的代課人員。 代課教師最近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緣于中新社對河北省蔚縣代課教師郭省的連續報道。郭省3歲時患小兒麻痹癥,今年39歲的他身高還不足1.2米,在蔚縣宋家莊鎮做代課教師20年。盡管他曾獲得包括“蔚縣十大杰出青年”在內的多項榮譽,盡管多家媒體曾對他進行報道,但他的身份仍是一名代課教師,每個月收入500多元,需要村民救濟生活…… 郭省的境遇,是代課教師群體的一個縮影。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大量師范畢業生為了不當“窮教師”而各顯神通,代課教師以低工資的“絕對優勢”,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中流砥柱。據統計,當時農村有代課教師300多萬名,占全國中小學教職工總數的1/3。 進入新世紀,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加,教師工資有了保障,再加上大學擴招,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農村中小學就業。2001年《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嚴格教師資格條件,堅決辭退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逐步清退代課人員”。2006年3月,教育部表示“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把余下的44.8萬名中小學代課人員全部清退”。 這幾年,隨著清退力度加大,大部分代課教師已揮淚告別學校和孩子。但在落后地區尤其邊遠山區,公辦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的現象仍然存在。至少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像郭省一樣的代課教師,仍將存在。 他們能否得到應得的公正待遇,備受關注。 能給他們一份勞動合同嗎? 按照法律,他們不僅應該得到勞動合同,而且很多人應該得到無固定期限合同。 能給他們一份勞動合同嗎?這本不應成為問題。遺憾的是,在現實中,這恰恰成了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