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錫康在做客我的節目《改革問道》時指出,根據現在農民經營規模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可以騰出三千萬到四千萬人,還有三千到四千萬富余的勞動力。那么,中國勞動力不足又是從何而來?
可笑的是,人社部專家建議退休年齡延至65歲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然而經過分析,中國并不缺少勞動力,更不用說眾多年輕人并未充分就業了。人保部專家的建議不過是找借口,要老百姓延遲退休,讓老百姓多干5年活少領5年養老金。延遲退休這么大的事情,老百姓說了不算,倒由幾個專家決定億萬中國人的老年,可悲又可怕。
延遲退休這大事,在西方國家非得搞個長年的辯論,非得經過全民的投票,才能通過。但在中國呢,人社部說了算!我們看慣了西方國家議會為這事爭吵,甚至打架。
萬萬沒想到,如今居然開始發生在我們身上。發生在我們身上也罷,居然是在社保制度還嚴重不平等的情況下推進,在不平等的情況下推進也罷,居然找一個實在是站不住腳的理由。常識,常識告訴我們,這幫專家信誓旦旦的背后,一定還有話沒說出來。
是什么話?且讓我們一層一層地剝開。
荒唐的是,勞動力不足,是這些專家主張延遲退休最堅定的理由。時間跨度為30年。好吧,我們假定專家說得對。但你說勞動力不足,前提假設是人口政策不變呀。你這不說,就是騙萬民于水火。中國正經八本地搞計劃生育,也才30余年,目前就造成勞動力不足的現狀。
換位思考,如果從現在就開始調整人口政策的話,那么再過30年,一代多人的時間,勞動力還會如這些專家所說的那樣嗎?恐怕不會吧?那么中國人口政策會不會調整?從當前社會壓力看,至少不能排除完全不調整的可能。如此看來,所謂專家,就是故意把前提假設藏著偏不說,只告訴你結論的那群人。
好了,我們再假設這些專家說的還對,中國人口政策反正打死都不變,反正八個月非計劃嬰兒也要引出來。30年過去了,勞動力總量確實如專家所說的。但勞動力總量減少是不是一定意味著勞動力短缺呢?很遺憾,又不一定。為何?想想最基本的供求關系吧,專家,親們!萬一勞動力需求下降更快呢?那是不是勞動力就業壓力反而更大。在這種情況下,你延遲退休,毫無疑問加大了就業壓力。
只看供求不看需求,只看一方面不看另一方面,這也是專家們慣用的手段之一。好了,我們再問下,有沒有可能出現對勞動力需求不斷下降的情況呢?不敢說絕對出現,但可能性一定有。農業就業容量肯定將繼續下降,如果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從2010年的36.7%下降到10%,這得釋放出多少勞動力?至少兩億勞動力。
而服務業發展能容納多少,尚且不知。但知道的是,過去幾年服務業就業彈性系數并不會比制造業高多少。在需求尚且不知的情況下僅憑勞動力供給變化就得出勞動力短缺的結論,膽子也夠大的呀。
為何?沒有考慮到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沒有考慮到技術進步的影響。勞動力綜合素質提高以及技術進步,都有可能使現在兩個人的工作量由一個人完成而搓搓有余。中國教育很爛,但不至于爛到30年過去了,勞動力素質一點提高都沒有吧?這完全是對教育部的污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