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是一個競技場,它是個人才智發揮的重要場所,所謂團隊的成員,應該主動去展現自己的優勢,讓領導去發現和挖掘,然后形成團隊優勢。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主要工作應該是讓下屬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然后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形成工作動力和成就感。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身上的積極因子奉獻出來,匯集到一起,就能爆發出極大的團隊能量。
積極心理學在溝通方面,特別提出“建立發展積極溝通技巧和建立緊密人際關系力量”的應用落點。早在1997 年,積極心理學研究者Lynch 教授就指出:溝通問題是指不能有效進行深入而有意義的交流和溝通。同時還提出,對組織而言,組織中健康的交流溝通有助于相互依存、協同合作,最終引導組織健康發展。
在溝通中,如果溝通一方出現一副要爆炸的姿態,另一方自然會通過條件反射形成自我保護殼,這個保護殼會將外來信息隔絕在殼外。這也是為什么上司越是對下屬工作不放心,越是干預,最后結果卻越是不佳的原因。
溝通是雙方的一種心理博弈和感受。溝通者在獲知情況后,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感受,相信下屬或同事此刻也正在因為犯下的錯誤而內疚。從而在感受了對方處境之后,做出冷靜的應對方法,和下屬、同事共同面對困難,做到在小問題面前恨鐵不成鋼,在大問題面前感同身受。
我在多年培訓和管理經驗中發現,團隊隊長大多數都具備良好的溝通特質,尤其表達能力尚佳。如果借鑒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思路,這對提高團隊管理中的積極力量將會起到幫助。那么,應該如何做到用人心溝通呢?
先情感后講事,建立信任是基礎
積極溝通是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關鍵因素,溝通中90% 的成效取決于對方對你的信任。當下屬或是同事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去一味指責,而是采取“同心反射”的方式,對對方的感受(焦慮而不信任)進行感受層次的理解,這是形成優秀團隊的前提條件之一。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過去不快的事,通過這次交流得到初步化解。信任得以有基礎。
幫助下屬,幫助自己
目前90 后員工是職場的主力軍,他們屬于新生代的年輕員工。從職場生涯來看,都屬于“職業前期”,工作核心能力(包括責任感)基本上還屬于建立階段。從積極溝通角度來看,下屬暴露的問題、狀況和危機都不僅僅是個別的,而是以點帶面的。這是一個給予下屬提升管理能力的新命題、新挑戰。需要提升自己,完成從業務型管理到素質型管理的轉型。幫助下屬就是幫助自己管理角色的積極認知:“角色積極行為表現—角色積極期望—角色積極評價,”這就是一個積極自我溝通的過程。
管理者應該賦予管理角色更多的積極認知:管理是通過他人完成工作,追求共同的成果,這個過程就是要承擔挫敗,承擔風險,調動士氣,積極主動制訂應急計劃,而非消極抵抗,令團隊績效下降。
發掘優勢的探尋術
在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積極的溝通才能帶來積極的關系。如果我們一直都是用“消極”的溝通,也會導致“消極”的關系。消極溝通往往以問題出發,把缺點放大,用指責作為主要語調。我們需要學習一個新技術:發掘對方優勢,給予正面關注。職場是每個人優勢發揮的重要陣地。下屬優勢必在,只是需要管理者去發現。當下屬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就能激發其工作的成就感,動力也就有了。管理者首先要建立優勢詞匯表,因為這是很多人已有詞匯中最缺乏的,然后帶著真誠、贊賞的態度多應用在下屬身上。同時,多關注下屬的小的積極思維和積極行為的改變。當然,對消極行為并不是坐視不管,而是客觀分析,而非橫加指責。簡單而言:多贊賞、少指責,多關注、少干預。如果能夠認同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多鼓勵贊賞,給予支持,下屬把事情做正確了,自己少勞心,就能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己。
引發下屬思考辦法
積極心理學有一句重要的言論:靠自己成功的人,才最有自信和動力。當員工陷入無助的時候,幫助其擴大積極的體驗,讓員工自己找回行動的主控權和自主性,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提升能力。我們可以在工作中不斷提升傾聽和理解感受的溝通能力,給予下屬一個傾訴的空間,如果下屬希望聽到建議,那么要注意“提點而非亂點”,最好是給出間接建議,而非直接建議。間接建議是指給出一個可能性、參考性和選擇型的意見。
如果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上和家庭中,開始逐步改善自己愛給直接意見的溝通方式,就能引發對方對解決點的自主思考,增強處理能力的信心。溝通首要是人心,積極溝通能促進員工自我成長、增強工作效能以及實現團隊的共同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