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前夕,政府部門、學界已對“延遲退休”基本達成共識。不過,延遲退休并非一步到位,目前,接近人社部的學界專家拿出的方案多是,在現有實際退休年齡的基礎上,每年“延退”幾個月,積累約20年后,增強中國養老金的可持續性。
延退應對養老金缺口
昨天,由人社部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養老保障”分論壇上,包括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貢森在內的一眾專家,均明確支持“延遲退休”。
其中,貢森研究員指出,老齡化加劇,應對我國養老金缺口的辦法,就是不斷提高退休年齡。他建議,政府應下決心,并加緊啟動提高退休年齡的改革。
節約有限勞動力資源
10月21日,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也向媒體詳細闡述過目前官方對“延遲退休年齡”的考慮,一是為了維護養老金的長期收支平衡,但主要原因,是在老齡化的大背景下,節約已開始出現下降的有限的勞動力資源。
此番論述,已從側面印證,中央政府認為,是時候有必要啟動“延退改革”了。
針對“延遲退休”引發的民間反對,專家建議,消除“雙軌制”改革,盡快出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繳納養老保險的政策,應與實施“延遲退休”并行。
- 觀點
每年延退幾個月避免一刀切
此前有報道稱,延遲退休的方案,可能是將目前的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至65歲。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民眾反對。不少人認為,自己辛苦工作幾十年,熬到退休,如果政府突然把退休年齡提高5歲,就是要自己多干五年活,五年后還拿一樣的養老金,“那時錢都貶值了”。還有很多在企業工作的人擔心,現在企業里年輕人都用不完,自己老了,退不了休,又被待崗,將陷入既沒工資又沒養老金的窘境。
對于上述擔心,學界昨天拿出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
貢森介紹,“延遲退休”并非“一刀切”式地提高退休年齡,而是“一年漲幾個月”的漸進式改革。比如,現在退休年齡是60歲,今年退休的老人,可以是60歲零兩個月或三個月時退休,之后逐年按月提高退休年齡,“這樣對每個人的影響并不大”。
按照現行法律規定,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55歲。不過,昨天發布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長期測算及改革思路探討》顯示,目前,我國男性的實際退休年齡為56歲,女性實際退休年齡約50歲。
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大學鄭偉副教授提出的改革建議是,從2015年開始,每年的退休年齡提高一個季度,每四年提高一歲,如此積累,直至男女實際退休年齡可以達到六十歲。鄭偉預測,照此方案,大約20年后,延遲退休對彌補養老金缺口,維護養老金收支平衡,會起到一定效果。
同時,針對“被延遲退休的老人其實難以繼續工作”的公眾擔憂,貢森建議,政府應盡快設計配套政策,對40歲以上人群開展延續就業的技能培訓。
不久前,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強調,延遲退休年齡同時,國家應出臺配套政策,著力開放實施中年及更大年齡段勞動力適合的工作崗位,保障這部分人群充分就業。
- 分析
17省份去年養老金收不抵支
貢森介紹,社會關注的“養老金缺口”,主要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農保沒有缺口。
當前,我國養老金存在三種缺口,分別是當期缺口、做實個人賬戶產生的缺口,以及隱含債務缺口。
首先,當期缺口即當年收上來的錢抵不過當年支出。2012年,17個省份當年收不抵支,缺口原因很多,如企業瞞報,也有人認為是大量農民工不參加養老保險,總之是現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執行力不強,缺乏公信力。 |